统筹/策划 刘新英 采写/本报记者 宋庆艳
随着2017中国(日照)渔文化节暨全国百家报社聚焦“阳光海岸 活力日照”采风活动落下帷幕,日照已然诗化在众人的心中。那伴着“开放活市”“旅游富市”号角和日照文化血脉翻腾向前的,不只有八方来客的眷恋,更有日照人不断创新、携手开拓美好明天的决心和信念——
告别大海
总会与大海,有说不完的话,哪怕相对默默,已是千言万语
前天傍晚,在日照五号入口,我终于找到你,脱了鞋就站在潮水线上,等你一点点走过来
一直到海水淹没了双脚,一直到夜染黑了海水,我不舍地走了,入梦了,你哗哗的脚步声还在心上,温存地不息
1902次火车的轮声,生生地拽着我远离,村庄 田野 山峦,全都向你奔去,只有我远离
远离
今夜,如期而至的海潮,是否还会记得前天晚上,铆在那双脚印上的心意?
——代题记
(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济宁日报社高级编辑李木生,2017年7月8日傍晚写于离开日照的列车上)
日照魅力——借助“渔文化”走向全国
文化是塑造一座城市的灵魂。
日照的历史始于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文脉可谓源远流长。随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渔文化早已注入城市发展的血脉,成为最打动人心、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基因。
一次万众瞩目的渔文化盛典,伴着微咸的海风,在2017年农历六月十三,向我们款款走来。此次举办的2017中国(日照)渔文化节便是渔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完美呈现。
7月6日上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八代传承人裴延明率裴家村的船长们走上祭台,面朝大海,为渔民们祈福。
礼成时刻,紫色礼炮划破长空,带着祥瑞之气直冲云霄,大海欢歌,人声鼎沸,把古朴豪放的祭海大典再次推向高潮。
此情此景,让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济南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逄金一“泪流满面”。
“来日照,不虚此行。第一天就把我震住了!”逄金一感慨,祭海仪式已是国家级非遗,让人刮目相看。仪式也已非常成熟了,音乐、舞蹈、台词、表演、主持……各方面的分寸把握得都恰到好处。尤其是台词有底蕴、韵律和气势,主持人的主持艺术也很高超,听得出来是满含着深情,是发自内心的。
“不瞒您说,那一刻我泪流满面。就单从这一点来说,咱们的渔文化节就是成功的。它让我终生难忘。”
全国各地记者的“长枪短炮”对准了“祭海大典”过程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专注之态犹如在争相捕获一条“大鱼”。在他们眼里,日照富有地域特色的“渔文化”,就是他们想要捕获的最鲜活的“鱼”。
东营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孙家恩说:“这次日照日报社组织的采风活动,围绕‘旅游富市’发挥报社特长,值得点赞。我来过日照多次,每次来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令人备感清新,反映出日照人昂扬进取的精气神。这次参加的渔文化节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场面震撼,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新华社客户端现场云板块对渔文化节开幕式进行了现场直播,截至7月9日22时,新华社客户端发布的“山东日照举办渔民文化节”的报道,浏览量已达316453人次。
来自台湾的两岸时报、中华时报、海峡连线时报、台湾民众电子报、高雄网、指传媒、冠腾传媒、民生新闻网、台中生活大小事等28家媒体纷纷发稿;网易、海外网、腾讯新闻、凤凰新闻客户端、山东画报、山东24小时、齐鲁法制网、视觉中国、中国农业新闻网、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光明图片等海内外媒体争相刊发、转载相关新闻;农民日报、北京日报、承德日报、鹤壁日报、安阳日报、濮阳日报、阳泉日报、宿迁日报等全国众多党报给予大篇幅报道。截至7月9日,全国百家新闻媒体都以不同形式报道了此次活动,篇幅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强烈,前所未有。
日照,借由一场以祭海大典为引的渔文化节,再次走向全国,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开放日照——让“交流之旅”惊喜不断
日照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拥有开放包容的胸襟,这是日照得以创新发展的城市精神所在。在“开放活市”战略引领下,日照报业传媒集团也把“引进来”和“走出去”作为报业改革发展的创新与探索。
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下,传媒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媒体抱团发展、加强交流合作已是大势所趋。
从2016年8月25日,日照报业传媒集团成立伊始,便将目光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搭建起沿线城市之间加强舆论宣传、经济联动、文化联姻、社会联系的新平台,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
此次渔文化节和采风活动,正是日照报业传媒集团为全国媒体搭建的又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也是外地媒体聚焦看日照的一个窗口。借由此“窗口”,吸引全国媒体的关注,日照得以走向全国,甚至连宝岛台湾的媒体都在关注这次渔文化节,这正是党媒利用自身主流媒体的传播优势所在。
7月6日至7日,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渔业报等中央级媒体,北京日报、文汇报、大众日报等省级媒体,以及全国城市党报共77家报社(媒体)的社长、总编辑、记者,还有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原副院长李存葆等20余名著名作家、散文家,共140余人聚焦日照,行走日照,用媒体的眼光解读“开放活市”格局下的日照之美。打开一扇窗,看到一个全新的日照———从充满浓郁地域特色的渔文化节现场,到以太极文化著称的大青山景区;从素有金沙滩之称的万平口广场,到山东蓝海1号露营公园;从历史悠久的莒州博物馆,到富有现代气息的白鹭湾艺游小镇。一路走来,看不够的风景,一路回味,这座城市带来的记忆。
对于第一次来日照的青海日报记者左西玲来说,感觉颇为新奇。“这样绵软的沙质和宽阔的沙滩,真是让人留恋。日照对青海来说还很陌生,回去以后我们要大力宣传推介日照,让‘阳光海岸 活力日照’与‘大美青海’走得更近更亲。”
生态之美是日照的底色,历史悠久则是日照的底蕴所在。
莒州博物馆陶文大口尊上刻有“日月山”形图像文字,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华民族5000年前由蒙昧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商丘日报记者王艳华不禁感叹:“真没想到这座新兴的沿海港口城市竟然有这么深厚的底蕴,莒县还是我国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种文化资源是日照发展旅游的文脉根基所在。日照在‘旅游+文化’上仍然可以深度挖掘开发。”
行进中的日照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把文化融入发展血脉,把创新植入发展基因。白鹭湾艺游小镇便是典型。
“这个小镇宜居宜游,大地艺术公园的设计和规划让人眼前一亮,这里是把自然和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处处充满了田园气息和自然情怀。基金小镇的建设,又使这里走上了共享经济的创富之路。‘开放活市’战略让日照变得越来越开放、包容和有魅力了。”
诚如所言,“突破园区 聚力招引”、全面深化改革、对接融入“一带一路”、集中整治“创城”突出问题、效能建设、林水会战、脱贫攻坚、旅游富市、突破县域经济……以“一、三、五”总体发展思路为核心,日照已经走上了一条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一个“美丽富饶、生态宜居、充满活力”的新日照正在迎面走来。
铺陈城市底色的则是一路走来满目葱茏的绿意,一场“林水会战”让这座城市遍染绿色,呈现在众人面前的日照更加生态宜居、清新怡人。
“此次活动让全国各地的媒体同仁聚到一起,看到了一个蓬勃发展、清新美丽的日照,也能有机会共议发展之道,共解发展困境,取长补短、互相借鉴,效果非常好。”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刘明说。
这次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交流,正是日照报业传媒集团打开开放之窗,在“一带一路”征途上的生动实践和探索。
旅媒融合——兴游兴业兴市的探路之举
正在大力实施“旅游富市”战略的日照,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创新的思路,重新描绘着这里的山川大地,也在酝酿着一场华丽的蜕变。旅游和媒体的跨界融合,以相加之法得相乘之效,助力兴游兴业兴市。
作为日照权威的主流媒体,日照报业传媒集团一直致力于通过媒体和旅游融合,全方位推动日照的宣传推广。
时光的胶片回转到2012年6月26日上午,“2012形象中国·百家报社聚焦魅力日照”全国新闻摄影采访活动举行开镜仪式。镜头下的日照青春向上,焕发出清新的气息。略显青涩的亮相,蕴含着一种蓄势待发的热情与活力。
2016年8月25—26日,来自内蒙古、新疆、安徽、河南、陕西、江苏等全国10余个省(市、自治区)40多家报社的社长、总编、资深人士等媒体“大咖”齐聚港城日照,组成采风团,以独到的眼光和思维,感受并传播港城自然、历史、人文的醉人魅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骄人成就。
此次采风活动为旅游和媒体的融合创造了一次新的契机。在报业转型发展的时机,日照报业传媒集团围绕“一个目标、三个导向、五大战略”总体发展新思路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发挥集团在策划和组织活动方面的特长,精准对接全域旅游格局下的“文化+旅游”项目,策划组织了此次带有浓郁日照特色的渔文化节。
以“渔文化”为载体,聚焦特色民俗风情,宣传日照、推介日照,进而汇聚人气,扩大日照“阳光海岸 活力日照”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也是集团在旅游旺季到来之际助力“旅游富市”战略的行动之一。
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郑石明眼中,旅游、媒体和摄影对于一个地方旅游产业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摄影是不需要语言就能引起共鸣的艺术,而媒体能够让其广为传播。做好三者结合的文章,能够起到1+1+1>3的良好效果。要加大在国内、国际的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尤其是新媒体,把日照展现给更多人;要多开展各类旅游活动,吸引更多人,这样的宣传效果会呈‘几何式’增长;活动的形式最好是多种多样,让不同受众都能参与,这能够起到更好的宣传所用。”
中央电视台摄影家协会责任编辑王鑫说:“渔文化节是从古至今日照人扬帆远航,逐日立潮的勤劳、拼搏、奋斗精神的体现,是日照市委、市政府和日照报业传媒集团对民俗、民生、民魂的尊重和传承。来到日照,参与渔文化节,真感到不虚此行。日照‘旅游富市’的发展战略,立意远、定位准,充分发挥了日照沿海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必将以点带面,激活全局。日照报业传媒集团作为日照的一座宣传堡垒,应充分发挥传媒产业对兴游兴业兴市的作用、优势。文化先行,理论先行,宣传先行,使人人参与、人人建设日照的理念深入人心。”
不断开拓创新的日照,在时光和目光的检验下,早已褪去了青涩,从多年前的“小家碧玉”成长为“大家闺秀”,众媒体大咖直呼“一座现代休闲旅游城市在崛起”“到日照看海已是众人心声”“日照是来了不想走的城市”。日照,已经成了他们心仪的海滨度假胜地。
正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日照,留给他们的不只是回味和回忆,还有新的期许和渴盼。
全媒体聚焦——“日照”有更多好故事
7月7日,在万平口祭海大典现场,摇臂、摄像机、照相机同时开录,航拍飞行器盘旋在上空。一次全媒体的立体化报道,聚焦着盛况空前的渔文化节开幕盛典。
当日,除了新华社客户端现场云板块对渔文化节开幕式进行了现场直播,日照日报客户端、日照日报微信公众号、日照新闻网分别滚动播发渔文化节的动态消息。日照报业传媒集团特派出镜记者进行现场报道,网友们互动频繁,点击量不断攀升。
来自枣庄日报社的摄影记者甄宗奎自带摄像机、航拍飞行器等拍摄器材。开幕式结束不久,他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一条“有声有色”的现场报道,通过微信转发到朋友圈,把日照的渔文化魅力传递到全国各地。
山东商报首席记者、第八届华赛金奖获得者吕廷川的摄影生涯已有20余年,走过大江南北的他,对此次渔文化节以及采风活动仍赞不绝口。“日照的文化底蕴太丰厚了,有故事的地方很多,有很多题材可拍。这两天的活动虽然内容丰富多彩,但我仍感到意犹未尽。”
在大青山景区,吕廷川遇到了专程从沙特阿拉伯来学习太极的Marwan。Marwan是一名在本国教古典文学的大学教授,到大青山刚满25天,因为仰慕中国太极中蕴含的深奥哲学,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学习太极。
“我会在这里学习两个月,以后每到暑假,我都会到大青山来。我喜欢这里的太极文化,也喜欢友好、热情的中国人民。”
有感于Marwan执着的精神,吕廷川特意为他拍了一组照片。
“渔文化节现场气势恢宏,浮来山银杏生机盎然,大青山太极文化潜移默化……这些都让我十分触动。”擅长做图片故事的他说,以后一定会再来日照,发掘更多故事,把日照推介给更多人。
7日晚上的日出东方·海之秀魔幻演出,让很多人感到“惊艳”。
这场演出以水娃和龙王女儿之间的爱情故事为蓝本,运用激光、影像、4D动画、喷泉、烟火等多媒体创新技术手段和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日照悠久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现代化的城市特色等,以扣人心弦的剧情创作和美轮美奂的特效表现手法,打造出一场集艺术、创意、科技、文化于一体的全球顶级大型跨媒体现代化水秀表演项目。
“一切都令人惊艳,日照令我刮目相看,让我有写下来的冲动。”逄金一对当晚的演出赞不绝口。
一路走来,各路媒体大咖们手握相机,手拿摄像机,把画面定格在视野内一个个精彩的瞬间:月下梦荷、海边小船、五莲大佛、露营小木屋……
文字在笔尖流淌,相机在手中旋转。
蓝色日照、人文日照,已经成了文人拍客争相写作和拍摄的对象。一种惊艳、一种震撼、一种活力,以渔文化为起始,日照在这个夏季迎来了旅游旺季的首次“媒体聚焦”,讲出了很多故事,也吸引着更多的人走进日照、了解日照、爱上日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