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记者从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获悉,目前,全市共有建档立卡扶贫对象64073户、115944人,其中未脱贫9212户、15816人。面对这组未脱贫数据,全市上下拿出“绣花”功夫,纵深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精心、精准、精细地帮助贫困群众挺起摆脱贫困的“腰杆”,不让一名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
我市持续夯实贫困识别退出工作基础,对全市25个乡镇(街道)、50个村精准退出、贫困户档案建设以及帮扶责任人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近期又对2016年度贫困人口退出进行“地毯式”核查,按照“乡镇核查比例为100%,区县复查比例不低于50%,市级复核比例不低于15%”的要求,分级推进。目前,正在进行市级复核。
今年以来,我市加大脱贫攻坚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截至目前,已争取省级扶贫专项资金5197万元,较去年增长105%,市、县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分别为8000万元、6813万元,分别增长130%、14%。同时,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确定2017年度涉农资金整合比例提高到40%以上。目前,市级首批6813.3万元整合资金已拨付到位,各区县已完成资金整合5261.04万元。
深入推进小额扶贫信贷,创新“委托经营、保底收益”模式,变“特惠型”政策为“普惠型”政策,撬动更多金融资本进入扶贫领域。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各级财政到位小额扶贫信贷政府贴息和风险补偿资金8207万元,共发放小额扶贫信贷达3.7488亿元,惠及贫困人口7387户15055人,实现户均年增收2500元—3000元。
在产业扶贫方面,针对今年扶贫资金明显增加且重点解决“插花式”贫困的实际情况,首批实施的74个产业项目,平均投资突破200万元,其中超过300万元的有16个,共投资1.4958亿元,带动37678名贫困人口增收。
加快推进区域扶贫开发,实施交通扶贫开发,投资19346万元,开工建设安果线、新招洛线、龙坪线、高管路等17条区域扶贫道路;投资6080.8万元,实施190个贫困村道路建设。实施水利扶贫开发,已完成投资7.5亿元,实施农田灌溉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库除险加固、移民避险解困、移民后期扶持等工程,其中完成69个贫困村饮水安全工程;发展节水灌溉7.7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3平方千米;治理河道8条。
创新开展扶贫长效机制建设,针对“老、弱、病、残、少”特殊群体收入渠道少、自理能力低、生活条件差、脱贫解困难等特点和仅靠增加收入、给钱给物不能实现脱贫解困的实际情况,我市探索构建了收入增长、养老服务、健康保障、关怀照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五个长效机制”,形成了综合性、差异化的贫困弱势群体帮扶救助体系,在同步解决“脱贫”与“解困“两大难题方面作了有益探索。
(记者 黄建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