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从“吃海”到“耕海”

来源:日照日报 发布时间:2011-10-21 07:59:05

     本报记者 许静

    10月11日下午。岚山区岚山头街道官草汪村。
    村民常言学拎起一根皮条(贻贝附着基)向大家展示,上边密密地布满了黑色贻贝。他说:“这是前几天不小心弄断的。在海里还有4万多根,再过两三个月就成熟了。”
    虽是头一年养殖,常言学却充满信心:“贻贝被称为海中鸡蛋,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海州湾有9条河流入海,饵料丰富,贻贝品质尤其好。今年雨水多,贻贝个头大,肥度高,我这4万根皮条预计能收获200万斤。”
    拥有15年海水养殖经验的宋祥善,今年也将养殖量扩到了4万根。他说,自己去年上了3万根皮条,收入100多万元。今年一方面扩大了养殖规模,另一方面将养殖区域设在离岸更远的海域,这样水质好,产值高。
    多少年来,岚山头人一直临海而居,过着传统的渔家生活。然而,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日益枯竭,岚山头人勇敢地掉转“船头”,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据悉,全街道从事贻贝、紫菜等海水养殖的约110户(其中公司30余家),海水养殖面积10万余亩,贻贝养殖规模户均4万根皮条,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水产品养殖基地。
    街道合理规划海域,充分发挥两家浅海养殖协会的作用,大力推进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进一步提高了全街道渔民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前三岛,“耕海”的区域已走向深蓝。
    通过投放礁体、石块、报废渔船等措施,这里构建起大型人工渔礁。前三岛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近日录制的海底录像显示,五颜六色的海藻随波摇曳,礁体间隙的隐秘处趴着安静的鲍鱼、海参,大大小小的鱼群来回游弋,活脱脱一个“海洋牧场”。
    “万亩海洋人工牧场项目已列入半岛蓝色经济计划范

编辑:李小燕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