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黄龙"入海荡起"蓝色"千层浪

来源:日照日报 发布时间:2011-03-16 08:10:00

——走进东营(上篇)


本报记者 陈为平 王美莹 靳凤清
 
东营,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入海口,是武圣孙子诞生并传承威武韬略之地。就是在这片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年轻、深沉与荣光的土地上,黄河文明与海洋希冀历经数千年碰撞,如今终于澎湃出蓝色的希望!
2009年11月23日,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东营被“黄色经济”全部覆盖,成为“黄三角”开发建设的主战场。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东营成为“蓝色”前沿的核心城市之一。
两个国家级战略在此交融,成为山东省惟一在“蓝”、“黄”经济区中完全重合的城市。
对东营而言,这既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更是困难重重的严峻挑战。如何定位发展方向?如何谋划发展战略?如何实施产业布局?成为一道考验东营市决策者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的严肃课题。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一行走进东营实地探访。
  准确的主观能动反映:“黄蓝融合”
“‘黄三角’主要以高效生态、保护湿地资源为主,而‘半岛蓝色’则侧重高端、高质、高效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经济,必须要坚持高效生态原则,而保护湿地,又离不开高端高质的科技、物质基础作支撑。”东营市“黄蓝办”副主任薛荣建向我们介绍,“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调研认为,黄三角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功能完全可以互相补充,完全可以相辅相成,完全可以共谋发展,这是东营市客观实际与人的主观能动反映的聚合点。”“高效”和“生态”的发展目标,恰好契合“黄”“蓝”两大战略的有机统一。况且,两大国家战略,优势叠加,政策叠加,对东营而言,做出正确的判断是抓住发展机遇的首选命题。
科学的客观分析研判:“陆海统筹”
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不仅要开发利用好陆上资源,还要利用好海洋资源,“陆海”统筹是题中应有之义;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实现以海带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协调发展,“海陆”统筹同样必须。
“不出十年,这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办公室主任巴海峰,信心满怀地对记者表示。
巴海峰有理由这样自信。记者眼前,长达7020米的引桥一眼望不到边际,两个3万吨级码头森然伫立。据巴海峰介绍,沿引桥向海,还将继续延伸建设10万吨级和30万吨级的“岛式”油码头。
但东营的蓝色优势绝不仅限于这一座港口。
东营,无论从区位、自然资源,还是产业基础上,都是“天生的”一座蓝色城市。      

编辑:佘宗花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