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政府工作回顾
市长赵效为在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彰显特色中跨越、在抢抓机遇中提升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依靠全市人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和“双轮驱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四大体系”,积极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困难与挑战,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这是全市经济快速攀升,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的五年。初步测算,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从2005年的42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30亿元,年均增长15.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7000元,是2005年的2.4倍。境内财政总收入从86.4亿元增加到349.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5.6亿元,是2005年的3.8倍,年均增长30.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是2005年的3.7倍,年均增长26.3%。港口货物吞吐量从8421万吨增加到2.2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全市进出口总值突破120亿美元,跨入全省第一方阵,跻身全国百强市行列。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1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亿元,是2005年的2.4倍。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信用总量扩大到1440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9倍和3.5倍。游客接待量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20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6倍和3.1倍。
这是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优势主导产业迅速崛起的五年。三次产业结构由16.4∶47.2∶36.4调整为9.7∶56.3∶34,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3.5%提高到5.4%。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总产连续六年稳定在100万吨以上;茶叶、水产、林果、瓜菜、桑蚕、黄烟、畜禽等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发展,绿茶产量占到全省的7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第一茶乡。以水利化、机械化为重点的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提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7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超过70%。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有9个乡镇财政收入过亿元。临港产业迅猛发展,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发展到315家,其中过百亿元的两家;利税过千万元的达到31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90亿元,是“十五”末的11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50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临港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表明,我市产业结构正在加速优化,转方式、调结构迈出了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