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日照援川精神”闪耀川鲁大地

来源:日照日报 发布时间:2010-12-30 07:53:00

本报记者 刘新英 王美莹 孙向阳

抗震救灾、援建灾区的过程,也是“日照援川精神”凸显、淬炼和升华的过程。
探寻整个援建过程的点点滴滴,记者发现,对于援建者而言,援建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份承载了港城286万人民深情厚谊的责任。
在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面前,日照援建大军不负众望,将“听党指挥、为民奉献、吃苦耐劳、连续作战、高效务实、追求卓越”的“日照援川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汶川地震发生后,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紧急部署,日照援建桃龙乡,这个北川“关内”12个乡镇中路途最远、最险的藏族自治乡。接到任务后,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成立了抗震救灾援川前线指挥部,并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后勤保障等各部门进行人才选拔,前后共有17名援川干部和近3000名援建人员加入了这支援建团队。至此,一场感天动地的援建大剧拉开帷幕。
从盐亭到桃龙,从桃龙再到北川新县城,800多个日夜,两年多的奋战,面对恶劣的施工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以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生命危险,所有援建人员没有丝毫退缩。
在这里,没有人逃避险重任务,而是主动请缨、奋勇争先;没有人强调轮换调休,而是不怕吃苦,纷纷申请留在一线;没有人攀比谁贡献了多少、获得了多少,而是想方设法地为建设多做一点事、多出一份力。
就是凭着这种吃苦耐劳,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36天内突击完成886套过渡房安置任务,辗转600余公里强行进驻桃龙,迅速掌握第一手详实资料,更在对口援建桃龙中实现了“六个率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川新县城的大会战。根据省里先前下达的任务,日照市承担北川新县城滨河路、禹羌路、禹龙路的道路工程建设。后来,按照中央提出的“三年援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省里又把北川白杨坪片区52号、60号地块34栋楼房安置建设任务调整给了日照,使日照陡然成了17个地市中任务最重的一个。
但援建者们没有辜负党和政府的期望,牢记胡锦涛总书记“一定要把北川建设好”的要求,讲政治、顾大局,白天大干,雨天巧干,夜间挑灯干,实行工程包保专人负责制、歇人不歇机昼夜轮班制、现场督促现场奖惩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争分夺秒,创造了58天内34栋安居楼主体工程封顶的奇迹。

编辑:佘宗花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