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美莹
翻阅日照这五年,“厚民惠民”系列工程一直浓墨重彩,缩小城乡差距、最低生活保障等“面”上的功夫做足做实,已经在全市开花结果;经适房货币直补、为民办实事工程等“点”上的功夫扎实推进,让众多热点问题得以化解,困难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就业状况全面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在一天天殷实起来的日子里,港城市民满怀希望奔向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日照书写出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翻开2006年《日照市政府工作报告》,最吸引人目光的当数其中多项“民生指标”:坚持资金投入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切实加大农村“路水电医学”等方面的投入,集中财力为农民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在2005年基本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的基础上,从2006年开始省市合计每年安排2400万元,启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安排1200万元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投资425万元改造乡镇卫生院。投资1000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这些与港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目标便清晰地见证着市委、市政府对民生的高度重视。
越是经济困难的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市委、市政府将一揽子计划的重点锁定民生领域。2008年,全市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达26.1亿元,比2007年增长26%。2009年,在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市财政统筹用于改善民生的资金达41.26亿元,比上年增长29.87%。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也日趋完善,社会稳定器的功能日益彰显。2007年新增城镇就业3.9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3.5%以内。2008年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28万人,有组织转移农村劳动力2.3万人,对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做到了“动态消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9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企业公开承诺不裁员活动,采取降低社保费率、提供稳岗补贴等措施稳定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37万人,有组织转移农村劳动力2.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5%。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五年来,全市农村老人有了生活保障,退休老工 人,养老不发愁;低保无房户,住进了亮房子……一张越织越密的社会保障网正为港城百姓生活兜底。 2006年,我市积极推进了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年发放保障金1095万元。2007年又进一步提高了城乡低保对象补助标准,全年发放保障金2500万元。2008年全市新增社会保险参保人员7.3万人,先后两次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10元提高到235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800元提高到900元。同时,2008年,我市还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医疗补助标准由40元提高到80元。2009年,我市又积极开展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新增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参保人员5.2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13%,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276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年1200元。截至2009年底,我市城镇居民参保率达到95%,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提前两年实现了国家确定的90%的目标。
在完善港城市民住房保障方面,市委、市政府始终动真情、出实招。实施经济适用房货币直补政策,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实现“居者有其屋”,是我市民生保障的一大创新,被有关专家誉为“日照模式”。至目前,全市经济适用房货币直补户数达到1264户,共为194户低保或特困家庭发放了廉租房补贴,今年在市区配建廉租房200套,首批22户已经入住。
回眸这五年,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也让人印象最深。2007年,全部免除30.2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对2.9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3721名贫困家庭学生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008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完成60%,维修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15.8万平方米、学校4所,全部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费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为4000多名农村寄宿学生补助了生活费。2009年,我市又组织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教学仪器更新、“211”建设等基础性工程,补充中小学教师640名,提前一年完成了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