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经济“转”与“调”
来源:日照日报 发布时间:2010-10-29 10:06:00
编者按 “十一五”,在日照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是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们走过了跌宕起伏的道路,经受住了空前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同心同德,攻坚克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报从今日起,推出“辉煌‘十一五’”专栏,系统回顾“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巨大进步,藉以理清下一个五年日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李敏
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前三季度,威亚汽车发动机(山东)有限公司共生产发动机16.85万台,同比增长87%;实现产值23.5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9月份当月生产发动机2万台,产值 2.9亿元,同比增长49.3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2亿元,同比增长184.8%,利润2.7亿元,扭亏增盈2.8亿元。
从2007年4月一工厂投产至今,威亚接连不断地投入,二工厂、铝质缸体毛坯工厂建成投产,三工厂、铸造二工厂开工建设,快速发展的威亚在不断壮大自身的同时,带动日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而威亚,不过是近年来日照产业调整升级的一个缩影。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近年来,日照坚持经济、社会、环境统筹发展,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注重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年全省领先,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新型工业化道路引领日照工业实现新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十一五”虽然还未落幕,但前四年日照GDP已实现年均增长15.7%,比“十五”平均增速15.2%快了0.5个百分点,日照经济“十一五”实现新跨越已基本定局。在今年7月中国社科院《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2010)》中,日照居全球城市经济增长率排名第八位,居中国城市未来潜力排名第六位。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收获这些成就的同时,日照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近五年来,日照抢抓机遇,确立了“五个转变、八个调整”,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服务业,二三产业比重逐年提升,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市三产比例由2005年的16:47.9:36.1调整到2009年的10.1:54.6:35.3,三产的生产总值年均分别增长3.6%、19.1%和15.6%。
科学发展,是速度、质量、效益的和谐统一,在不断调整产业比例的同时,日照加大各产业内部发展方式的转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率先创新优质发展。这其中,二产的变化尤为引人注目。
“十一五”期间,日照不断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临港产业。近五年,在日照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由3家增加到18家,累计招引包括威亚发动机在内的千万元及以上临港涉海大项目2700多个。与此同时,在钢铁、发电、石油化工等行业为代表的临港重工业的强力拉动下,日照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比例悄然变化,由2005年的47.7:52.3变为2009年的37.5:62.5,工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2009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12.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4.2%,比2005年提高2.3个百分点。
不仅如此,日照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了钢铁、汽车、石化、轻工、纺织、装备制造、造船、电子信息等八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十一五”以来,共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600多项,累计完成投资502亿元,实施“百项重点”工业项目423项,完成投资433亿元。以钢铁、石油化工、浆纸、汽车、船舶、粮油加工等为主体的临港工业框架初步形成。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24家,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169家,分别比2005年增加539家、123家。
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3.84亿元,增长39.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7.6%,比2005年提高9.7个百分点。
“转”与“调”之间,让我们清晰看到,日照,一个海洋特色新兴城市,正迸发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