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铁军”精神永不磨灭

来源:日照日报 发布时间:2010-09-28 09:34:00

—— 日照建设系统援川工作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刘江雪 李敏

    9月11日,北川县是难得的大晴天,阳光穿云掠树,洒在山脚下一条还算规整的土路上。“这就是著名的擂禹路。”随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踏上“天路”,才知蜀道之难。狭窄的道路在山间迂回蜿蜒,有些路段下面早已震空,全靠筑路者用土石料填充支架起来,急转弯处看去,另一端像是刻在山腰浅浅的一线。往下,是水流湍急的峡谷;往上,是陡然耸立的石壁,十几处塌方点,不时有人下车,指挥着车辆小心翼翼地排队通过。从北川到桃龙,100公里的路走了近5个小时。“这条路在2009年春天才投入使用,是目前进出桃龙最安全的一条路。”工作人员再一次告诉记者。
    而在2008年6月,建设系统先锋军奉命进入桃龙勘测时,则是绕道江油、经桂溪、白坭,坐“摩的”、乘冲锋舟,经唐家山堰塞湖,历时11个小时生死冒险——在这样的道路上一次次往来进出,需要怎样的勇气、怎样的精神!
    作为我市建设系统最早一批入川援建人员之一,高来会曾在采访中这样说道:“840多个日子,没有一天不苦、不累,但越是苦、越是累,咱们的干劲就越足,大家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将最好的建筑留在这里,不仅要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交予的任务,更要为整个援川工作增光添彩!”事实亦是如此:在全过程中,所有建设人员的模范性和先进性得到了充分展现,冲锋在前、团结拼搏、善打硬仗、甘于奉献的精神得到了充分发扬,为援川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分布于12个乡镇的31个盐亭县安置点,他们几乎徒步丈量过;5条进出桃龙的路,他们全部亲身经历过;每月近20天下雨的时段,他们晴天抢主体工程、雨天做室内配套;当地建材短缺,就充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就地取材;入夜潮气上侵,被褥湿透,蚊虫叮咬不休,他们加倍努力工作,直至身体疲惫不堪再倒头睡去;山路难行,他们尽量减少往返次数,不惜连续60多个日夜与深山密林为伴……
    刁建国被焊渣灼伤了眼睛,就依靠滴眼药水坚持施工;王志刚在援建的两年时间里,相继失去了岳父和祖父两位亲人,在家庭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却背负着对亲人的愧疚始终在一线忙碌。深夜里拨通家里的电话时,他与独自支撑着全家的妻子和年仅10岁的女儿哭成一团,第二天清晨,擦干眼泪的他又斗志昂扬地出现在援建现场;张守波父亲病重,而身为人子他只在手术后匆匆探望了老父一眼,又匆匆踏上援建的路程……
    从盐亭到桃龙再到北川新县城,日照建设者们在为灾区同胞奉上暂避灾难的安置房和美丽如画的新家园的同时,也将“日照援建铁军”的英武形象树立在了这块备受关注、备受期待的土地上。在他们心中,援建并不仅是一份工作、一个任务,更是一项顶天立地的事业,让他们为之凝筑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热情。
    援建的日子苦涩而枯燥,特别是在桃龙的时候,常常一两个月才能“出山”一次,在这种封闭的环境里,任何一点外面的消息都会成为人们争相传播的对象,而远在千里之外,家中的父母儿女,始终是他们心头挥之不去的牵挂。沉重的心灵符合面前,这群出色的“铁军”又一次彰显出以苦为乐、甘于奉献的良好作风和精神风貌。每每闲暇时刻围在一起小心翼翼、分次分批地阅读那迟来的手机报,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爬到山坡上晃动着搜寻信号给家里打个“亲情热线”,这些被戏称为“动力加油站”的“民间小活动”成为他们援建岁月中最大的精神慰藉和动力来源。“想想在外面的人哪有咱好学,每条手机报连菜谱都不放过。”回忆那段日子,援建人员安军笑着说,“家里老人孩子都跟着操心惦记,咱在一线就更得干出点名堂来!”
    如今的桃龙乡驻地,一幢幢特色浓郁的民房与秀美别致的学校、卫生院交相呼应,青山秀水间之畔,笔直的日照路贯通南北,再也找不到当初“一按手电筒就从这头照到那头”的景象。“我们还在路的两侧搞了规划,这里要建个广场,那边继续拓宽……”面对记者,乡亲们兴致勃勃地勾勒着他们心中的美好蓝图,“这些日照来的亲人不仅帮我们盖了房子,还帮我们添了一股劲、开了一扇窗,我们更加有信心过更美好的生活!”
    在北川白杨坪区,34栋崭新的安居楼整装以待,已经做好了迎接1068户北川同胞的准备。眺望新家园,有些“老北川”甚至激动地热泪盈眶:“这份深情厚谊我们会永远记着,他们不仅给我们建设了新家园,更加给了我们不低头、不认输、不放弃的精神信念!”
    面对这些发自肺腑的感激赞誉,事件的主角却显得十分平静:“我们只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心,只是将日照建设系统及日照286万人民的情谊带到了这里,灾区同胞走出伤痛、重建新生活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援建接近尾声,这支“铁军”也即将随工作组踏上回乡之路。山东的援建工作有个原则,在撤出北川的时候不留下任何痕迹,可是,日照援建者在800多个日夜里凝筑而成的强大精神动力,将永远留在这块土地上,留在历史的书页中,激励和鞭策人们迎难而上、直面艰险。
    这份精神将随日月永在,永不磨灭!

编辑: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