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巴山情蜀水意永载史册

来源:日照日报 发布时间:2010-09-27 10:15:00

日照建设系统援川工作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李敏 刘江雪

    编者按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在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中,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由山东对口支援在此次大地震中,伤亡人数最多、受灾最重、救援难度最大、重建任务最艰巨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日照对口支援位于北川“关内”的桃龙藏族自治乡,并承建了北川新县城的部分建设任务。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市援川办的具体组织协调下,全市建设系统以最快的速度行动起来,迅速抽调精干力量千里驰援,帮助灾区群众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共渡难关。
    在这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中,他们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与藏羌同胞心手相连,共克时艰,充分展现了我市建设系统不畏困难、不怕牺牲,能挑重担、善打硬仗,敢于拼搏、乐于奉献的优良作风和精神风貌,树立了日照建设系统英武的铁军形象,在巴山蜀水间谱写了一曲曲爱的赞歌。

    9月10日下午5时35分,北川新县城白杨坪片区,52号、60号地块。
    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淤泥地。如今,34栋具有浓郁羌族特色的安置楼拔地而起,建设工人们正在进行最后的扫尾工作:再打扫一遍屋内角落里的灰尘,再擦擦屋门、窗框,再找匀下外墙的涂料……到这个月底,这34栋楼将和我省其他地市援建的工程一样,全部交付北川人民,日照的援川任务将圆满结束。
    “屋里都装修好了,卫生也打扫好了,北川的群众搬进来就能住。”从2008年5月28日作为我市援川工作先头部队入川那天起到现在,市建委副主任高来会已经在这片藏羌大地上奋战了840多天。不只是高来会,自地震发生那天起,灾区人民的安危冷暖就一直牵挂在全市建设系统的全体干部职工心头。
    2008年5月19日晚,全省建设系统援助四川灾区抗震救灾紧急会议召开后,市建委随即召开紧急会议,成立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了综合组、规划设计组、施工管理组、物资保障组、后勤保障组等5个工作组,抽调委机关和下属单位的精兵强将参加。市建委党委多次召开会议,调度工作情况,研究工作方案和援川队伍组建,并组织人员奔赴救灾一线;援川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了40多次专题会议,其中10多次是在夜间;组织生产过渡安置房2060套及1.5万平方米的配套设施,有效保障了前方供应。
    5月29日,市建委主任许传东从济南飞赴绵阳市,与省援建指挥部进行衔接;而就在前一天,高来会和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焦自民已经奔赴灾区。
震后,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我市对口支援桃龙乡的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第一期任务主要是建设36户居民过渡安置房和乡中心小学85套过渡安置房校舍。6月25日,省前指又将绵阳市盐亭县近千套过渡板房的援建任务分配给我市。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桃龙乡和盐亭县的情况。
    桃龙乡地处老北川县城西北部,群山环抱,总面积69平方公里,总人口3473人,是北川唯一的藏族乡,“四塞之固,舟车不通,通讯不畅”,只有一条位于半山坡上的泥泞小路是唯一与外面世界连接的通道,地震前,乡驻地常住人口只有17户。大地震中,许多山体开裂,受灾面达100%;交通、电力、通讯等受到严重破坏,所有通讯信号全部中断,桃龙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大地震后,英雄的二炮官兵用了5个月的时间,硬是在崇山峻岭中凿出了一条“天路”——擂禹路(从北川县的擂鼓镇到禹里镇)。2009年春天,擂禹路正式投入使用。这也是现在进出桃龙最安全的一条路。  
    这是一条翻越海拔2200米的盘山路,其中有长达80公里的路段的坡度超过30度,还要加上30多个100度的急转弯,最宽处勉强能汇车,最窄处仅容车辆擦着边通过。在地震后两年多的现在,走这条路仍让人胆战心惊,刚刚发生地震后这条路是什么样,可想而知。在当时余震不断的情况下进桃龙,日照的援建者们几乎是拿着命在搏。
    而盐亭县是省里给日照的“额外”任务。安置点多,面广、量大,援建任务分布在12个乡镇,有31个点,几乎所有的援建点都没有空地、平地,且乡镇与乡镇、点与点之间距离远、跨度大,道路更是崎岖难行。
    这是一次特殊的援建任务,既需要热情和激情,更需要理性和科学。在后方,一向讲求工作高效率的市建委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建立了援建工作快车道,制定了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要求委属各级各单位对涉及援建工作的事项一律开辟“绿色通道”,要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落实。市建委副主任张守凤靠上专门负责板房的生产运输调度,一切以灾区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
    前方一线,建设系统派出了勘察、规划、设计、施工、质监等多个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科学规划、科学施工,把过渡安置房当做自己的家来建设,尽可能快的让灾区人民早住进去,尽可能住得好一些。
    6月13日,日照援建者冒死进入桃龙,开展救灾救援工作。住在用防雨布搭成的简陋帐篷里,气温高达40多度,潮湿闷热,令人窒息;凶猛的蚊虫到处都是,白天也像疯了似的咬人,再加上余震不断,他们几乎整夜无法睡觉。每个人都是咬紧牙关硬挺着,靠着顽强的意志,不分昼夜地开展工作,仅用了24天就保质保量地完成了133套过渡安置房的建设任务,在北川西北部道路没有直通的5个乡镇中第一个开工、第一个完工。
    与此同时,市建委副主任刘仲春参加的盐亭县板房援建队也开工了。由于安置点分散,往返一次就要300公里,最远的600公里,技术人员每天颠簸往返,毫无怨言。施工人员则采取早六晚八工作制,甚至更早、更晚,每天工作11个小时以上。7月31日,886套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全部完成,成为支援盐亭县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最重、乡镇最多、战线最长、参建人员最少、完成速度最快的城市,为我省提前一个月完成支援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板房任务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二期援建盐亭的3个市中,日照市的板房基础施工、主体工程以及配套设施、安装质量都是最好的。”盐亭县建设局局长岳大勇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短时间内大规模援建灾区过渡安置房,时间之紧迫、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领导关心、社会关注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我市建设系统在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在地形最复杂、环境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情况下,圆满完成建设任务,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靠的是市援川办的高效组织协调,靠的是众志成城的奉献精神,靠的是党组织堡垒和党员的先锋作用,靠的是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靠的是敢于拼搏、善于攻坚的援建铁军。”在建设系统援川安置房建设总结表彰会议上,许传东如是总结。
    “一个人顶俩不行,顶仨也不行,要顶十个来用,看看灾区的惨状,没空想别的了,只想快干、干好。”所有参与过援建的建设者都是这种想法。确实,无论是在过渡安置阶段还是灾后重建阶段,这支敢于拼搏、善于攻坚的建设铁军,都是圆满完成各项援建任务的中坚。
    过渡安置房援建工作不仅得到了省前指和当地各界的称赞,也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市委书记杨军作出批示:“看了来自前线指挥部和规划建设组的报道及图片很受感动,你们的行动代表了日照人民对灾区的深情厚谊,体现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向同志们表示亲切慰问和衷心感谢!”
    市委副书记、市长赵效为在批示中写道:“我市建设系统在支援支援四川地震灾区第一阶段的‘战役’中作出重要贡献,感谢广大干部职工付出的辛勤劳动,并致以敬意!新一阶段的恢复重建任务更艰巨,工作量更大。一定要发扬好的作风和优良传统,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为对口支援作出更大贡献。”
    他们确实没有辜负党和政府的期望。
    在过渡安置阶段,他们就根据各阶段的不同特点,结合援建工作实际,确定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形成了《关于桃龙乡灾后恢复重建需求情况的调研报告》和《桃龙乡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初稿)》,摸清了桃龙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子,初步理清和明确了下一步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随着过渡安置任务的逐渐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被提上了重要议程。这又将是一个更艰巨的任务和挑战。
    说更艰巨,还是因为进出桃龙那险恶的路。但蜀道再难,也难不倒英雄的日照援建者。他们豁出了自己的命,克服了千难万险,做好的开工前的一切准备。
    2008年12月6日,我市对口支援桃龙乡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正式开工,它不但拉开了日照、桃龙人民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帷幕,也吹响了山东省在北川“关内”10乡镇中援建的第一声号角。
    2009年8月26日,7个援建项目全部竣工,在对口援建桃龙工作中实现了“六个率先”:率先进入北川“关内”道路未直达乡镇开展援建工作;率先完成农户永久性住房修复和重建任务;率先启动并提前完成乡总体规划和驻地详细规划;率先完成乡驻地援建项目的批复和设计工作;率先开工建设乡驻地援建项目;率先完成乡驻地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9月10日,日照、桃龙双方举行了交接仪式,这也是山东省援建北川“关内”10个乡中第一个完成资产移交的市。
    苦战桃龙,日照援建者冒着生命危险,用真情和汗水在白云深处建起了一个新桃龙,为藏乡托起新的希望。
    用桃龙乡党委书记涂远斌的话说就是:“日照的援建把桃龙乡的基础设施提前了30年,更重要的是,通过和日照建设者的接触,我们也学到了很多,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
    而刚从桃龙乡出来的这些日照援建者,还没歇口气,马上投入到北川新县城的会战中。
    根据省里先前下达的任务,日照市主要承担北川新县城滨河路(东纵九路)、禹羌路(东纵六路)、禹龙路(东纵五路)的道路工程建设任务,道路总长8.2公里,总投资1.17亿。其中,两条是施工便道。后来,按照中央提出的“三年援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省里又把北川白杨坪片区52号、60号地块34栋楼房安置建设任务调整给了日照,使日照在参加北川大会战的地市中,陡然成了任务最重的一个。
    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创造奇迹。
    他们牢记胡锦涛总书记“一定要把北川新县城建好”的要求,讲政治、顾大局,白天大干,雨天巧干,晚上加班干,歇人不歇机器,争分夺秒。就是凭借着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不封闭两条施工便道的情况下,高标准完成了三条市政道路。而白杨坪片区52号、60号地块34栋安置房从今年3月15日正式开工,到5月12日建筑主体全部封顶,仅用了58天,创造了援建承建北川新县城建筑工程的“日照速度”。
    从驰援桃龙和盐亭过渡安置房建设到对口支援桃龙灾后重建,从援建北川新县城市政道路工程到突击抢建白杨坪片区安居房工程,每一位援建者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咬紧牙关,与自然环境斗争、与时间赛跑、与客观条件博弈。无论是载入历史的数个“率先”,还是令其他援建市钦佩不已的“日照速度”,建设系统的铁军们都为其献出了血汗真情,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到关键环节,都会从建设系统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来增援”,正如高来会说的那样,在抗震救灾、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中,从许传东,到建设企业的一线施工人员,我市建设系统先后共有2600人参战,其中来自市建委的管理技术人员就达67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路上,深深刻下日照援建者的身影。
    “这帮人中,像安军、王志刚、丁海涛、王守营等一些人在抗震救灾阶段就来到这里,以后又全部留下来,在整个援建工作中,他们始终是积极的、主动的”,说这话的高来会,其实也是这“等一些人”中的一个。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远赴千里之外的重灾区,用他们的热情和汗水将日照人民的大爱真情洒在了北川重建的热土之上。
    灾区人民不会忘记,巴山蜀水永远铭刻!有一群日照援建者曾在这里奋战过!

编辑: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