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夕
8月26日下午,朋友文君从远方来,执意去岚山看海上碑。
与开阔秀美的万平口广场相比,海上碑广场在规模上小了一圈,但仔细一看,这里却别有一番风情,耐得住你慢慢品赏。
穿过圆形的休闲广场,就是海上碑作者苏京、王铎当年对酒当歌、观海听涛的“茅屋”。
这座经历百年风雨洗礼的三间“茅屋”,如今已被能工巧匠“修旧如旧”,几乎看不出新修葺的痕迹。
茅屋前铺了木栈道,沿木栈道往南不远,就看到著名的海上碑:“星河影动”、“万斛明珠”大气恢弘,“难为水”则含蓄隐忍,耐人寻味。
文君爱好书法,她介绍,“星河影动”、“撼雪喷云”两幅是明末的苏京题写,“万斛明珠”、“砥柱狂澜”两幅是与苏京同时的王铎题写,“难为水”是清初的阎毓秀所题,较苏、王二人题刻稍晚。
“古时文人墨客喜欢立传树碑,但像岚山海上碑这种涨潮时被海水淹没、落潮时露出水面的碑极其少见。”文君说她第一次来岚山海上碑是五年前,那时这里还是一片破落民居,垃圾满地,找不到走近海上碑的道路,只好远远看看,匆匆离去。
五年时间,这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君说,从海上碑广场的设计风格看,岚山区委、区政府对海上碑是高度重视的,广场建设、茅屋的修葺、碑文的保护都做得很到位很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