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周义翔 任丽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将“实施就业促进工程”列为全年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精心组织经济运行,切实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据统计,今年前6个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78.14亿元,增长12.5%,拉动新增城镇就业24912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79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
规模企业招用工需求逐步恢复
今年上半年,我市以大项目建设年、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保增长”政策措施、优化服务环境为载体,采取“增资、减负、提速、服务”等一系列积极措施,全市除纺织、水产品加工出口等少数行业受到影响外,港口、钢铁等大部分行业经济活力同比增长。前6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增幅居全省首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941家,较2008年底增加71家,增幅8%;从业人员18.69万人,较2008年底增加1.73万人,增幅10.2%。上半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69.2亿元,同比增长37.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2.2亿元,同比增长80.7%;实现利税96.7亿元、利润7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1.3%和151.6%。从总体情况看,规模以上企业生产逐月加速,生产设备利用率和产销率逐步提高,企业效益明显改善,招用工人数明显增多。
中小型企业用工逐步回流
全市现有个体工商户7.11万户,同比增长31.3%;私营企业1.17万家,同比增长4.13%;从业人员分别达到11.3万人和12.7万人,同比增长75.5.%、22.19%。随着国家扶持中小企业政策的实施,部分企业已逐步恢复生产,应对出口转好的形势。大部分招用农民工的企业,如纺织、抽纱、玩具厂等招用农民工比较多的企业已开始陆续招工,涉及职工5800余人。
企业原有就业岗位趋向稳定
上半年,我市企业界开展了不裁员倡议活动,积极制定完善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失业预警及调控,减负援企稳岗,实施了就业伙伴、创业助推等系列就业服务活动。为鼓励困难企业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稳定用工岗位,市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积极制定落实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的政策措施。目前,全市已有20家困难企业申请补贴,并进入了最后审核阶段,预计首批企业补贴金额达770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市呈现登记失业人员明显减少的良好势头。前6个月,全市共接收失业职工档案987人,较去年同期减少64%。
人力资源市场供需旺盛
今年以来,我市各级人力资源市场累计举办专场招聘会40余场次,共发布招聘信息1260条,提供各类就业岗位3.66万个,办理求职登记4.79万人,职介成功1.98万人。从供求总体情况看,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宾馆服务餐饮、家政服务、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等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状态,缺口达8000多人。一方面,劳动者自身素质低,缺少必要的技术技能,就业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企业对劳动力年龄和性别的需求与供给存在差距,年轻工人(特别是女工)以及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熟练操作工存在较大需求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