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须宾 滕振华
岚山,注定成为全市注目的“焦点”。
2007年,岚山开始了第一次冲刺。当年初,岚山区在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了“跻身全省三十强”的高远目标。历经两年,2008年,全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纷纷迈入或超过“全省三十强”,并在全市目标绩效考核中获得第一,57个单项考核41项夺冠,岚山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发展有阶段,冲刺无尽头。承接优势基础平台,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将岚山建设成为日照跨越发展的阵地、鲁南加快发展的阵地、鲁苏区域竞争发展的阵地的新部署新要求,岚山重新定位冲刺目标,确立了“抢抓机遇、逆势争先,加快建设山海宜居现代港口经济强区、打造生态环保国际一流新兴钢城”的全新发展定位。
高定位带来强动力。金融危机当前,岚山从容应对,携手企业共渡难关。新年过后,“创五型机关、促跨越发展”活动适时推出,目标直指优化发展环境、再造“行政快车”;1000万元配套扶持资金强力推出,力挺企业越“冬”迎“春”;远赴宁波设立招商办事处,搭建接纳产业转移新平台,招商引资水平再上新能级……岚山连续打出“组合拳”,为“寒冬”中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活力来自信心和勇气。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区上下坚定信心、克难奋进,紧紧扭住项目建设“牛鼻子”不放手,为大项目服务、靠大项目发展,精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年过后,岚山区委书记高杰先后10余次深入项目建设一线调研,出思路、想办法、解难题,并亲率有关企业家奔赴外地“取经寻宝”;
岚山区委副书记、区长徐淑利多次走访规模以上企业,发现问题、当场办理,为企业发展加油鼓劲;
3月9日,岚山又组织全区重点骨干企业负责人远赴上海,深入学习《卓越管理课程》,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层次;
新的项目推进机制出台,落实区级领导分包、部门推进重点项目责任更为具体,分包领导主动深入一线,一包到底;包联企业制度更趋完备,对112家规模以上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
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岚山区聚焦项目、主攻项目的实际行动,透露出全区的一致心声。
扬帆2009,岚山区项目建设风生水起。
29个在建项目,总投资146.04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23.31亿元,其中,山东石大科技二期项目、黄海粮油日产3000吨蛋白饲料改扩建项目、岚桥沥青加工项目等总投资均过10亿元;
11个待建项目,总投资70.81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50.5亿元,其中,日照管业、日照水泥等一批总投资过30亿元的大项目纷纷开工建设;
另有16个在谈项目正整装待发……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岚山项目建设快速推进的重要内因。早在去年,岚山就顺利完成了新一轮行政收费事项清理压减,行政审批事项、收费项目分别压减22%和24%,实现了行政许可事项在周边地区最少的目标。今年,该区着眼“收费最低、服务最好、效率最高、环境最优”的目标,迅速启动了第二轮“瘦身计划”:开展“效能提速”工程,少检查、少收费,能减则减、能免则免、能缓则缓。
好环境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好效应。今年第一季度,岚山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69亿元,同比增长13.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75亿元,同比增长23.42%。
岚山第二次冲刺,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注入了生态元素。
着眼于“打造生态环保国际一流新兴钢城”的目标,岚山以生态理念引领城市建设,充分利用依山傍海的优势,致力恢复山体、海岸和河道自然形态,因地制宜改造城区内的护城河、汪塘以及虾池、盐田,将山体、水系、森林、湿地等生态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今年,该区加快多岛海环境改造、湿地公园、青鸾湖公园等重点工程的续建,实施城区重点片区、城市主干道景观绿化工程,搞好城区内山体绿化、环城道路绿化,全力构建林路相连、林园相映、林水相依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形成山在城中、城在景中、人在绿中的城市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