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日照援建工程中的“桃龙元素”

来源:日照日报 发布时间:2009-04-16 08:57:00

本报记者 王美莹

将目光从距离工程200米处的小土岭上移开,在乡驻地10公里之外找到土源地,4月13日,日照援建桃龙乡学校操场土方回填工程进入了尾声。如此“舍近求远”,正是为了尊重民俗文化传统,又一次在援建工作中保留“桃龙元素”。

据了解,该工程在规划设计之初,将位于工程南侧200米约10米高的小土岭,作为工程回填土土源地。而在进行实地查勘时,援建人员发现土岭上有居民祭祀的痕迹,在向当地居民了解情况后,得知这里被视为桃龙乡的“龙头”,当地藏族居民过藏历年、羌族居民过羌历年时,都会到这里来祭祀、祈福。指挥部果断决定对这一民族文化传统进行保留,重新选择了工程回填土土源地。

“援建工作一直遵循‘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既要挖掘和发挥当地的相对优势,又要保护当地民俗文化、生态环境,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居住习俗。”援建工作指挥部副总指挥董建华说,“每一个援建项目都很注重保留当地的‘桃龙元素’。”

坚持灾后重建与保护民俗生态环境相结合是日照市援建工作中融入的另一个重要“桃龙元素”。援建工作指挥部规划建设组工作人员安邦告诉记者,正在建设中的垃圾场是经过二次选址才确定的。最初进行规划设计时,设计组对桃龙乡党委、政府预选的地点进行了实地勘探,发现原址正处于乡驻地的上风源,建成后很有可能出现集中污染或二次污染。在接受了指挥部的建议后,桃龙乡党委、政府配合援建工作指挥部,对垃圾场进行了重新选址。“多亏了日照援建人员的建议,现在老百姓都夸这个垃圾场建得好,”桃龙乡党委工作人员马福军认为,垃圾场的建设不仅保护了桃龙乡的生态环境,也将会使桃龙人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尊重当地民族生活习惯也是援建中作中显而易见的“桃龙元素”。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规划桃龙乡卫生院项目时,还同时规划了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的商业设施。“考虑到桃龙乡商业不发达,而桃龙人民热爱歌舞、文化生活极为丰富的实际情况,援建工作指挥部按照当地居民的意愿,取消了商业设施工程,将村民文化站的建筑面积又扩展了100平方米,不仅增强了援建工程的实用性,还提高了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董建华说。

同样,在桃龙乡居民永久性住房的修建上,市援建指挥部考虑到当地受灾群众的生活习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破损房屋修复、加固为主,将援建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基础设施的改建上。铁龙二村吴会对自家重建后崭新的吊角楼很是满意:“房子布局还是和以前一个样,但是现在可以抗7.5级地震,住着习惯,也更舒心了。”

编辑: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