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学生不健康评优评先将被一票否决

来源:黄海晨刊 发布时间:2009-04-08 08:10:00

本报讯(记者 孟锋) 今后,体育将作为一条重要“标尺”,来衡量我市一个地区和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4月7日,从市教育局传来消息,在日前我市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一个目标:用3至5年的时间,使我市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普遍提高,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柔韧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肥胖和近视发生率明显下降。

□关键词:课时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体育课时。体育课时为: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高等学校本科不少于144课时,专科不少于108课时,提倡为高年级学生(含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或挤占体育课时。

□关键词:时间

切实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中小学要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不少于25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学校必须安排1节体育活动课。

□关键词:测试

建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和定期公告制度。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报告书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学生体质监测结果要定期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和学生家长公告。从2009年起,对所有高等院校和省级规范化高中入学新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并将测试结果反馈新生来源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

□关键词:作息

中小学要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保障学生休息睡眠和体育锻炼时间。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分别不超过6小时7小时、8小时,睡眠时间分别不少于10小时、9小时、8小时。学校作息时间要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设立监督电话。

□关键词:体检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体检费用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其他学生由财政、教育、物价、卫生等部门制定统一的费用标准和解决办法。建立和完善青少年营养干预机制,对城乡青少年及其家庭加强营养指导。通过财政资助、勤工俭学、社会捐助等方式提高农村寄宿学校经济困难学生伙食补贴标准,保证必要的营养需要。

□关键词:设施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关心学校的体育工作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改善当前城区学校体育场地不足、农村学校体育场地标准不高的问题。今后,新建学校设计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生均体育活动面积的要求,凡达不到标准的学校,不予审批或限制其招生数量。

□关键词:督导

加大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并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对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实行合格性评估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

□关键词:考核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校长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各类学校要一把手亲自负责,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摆在学校建设的重要位置,落实学校体育工作经费,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除市级以上组织的考试和学校的期末(期终)考试外,其他考试(测试)一律不得停开体育课和停止体育活动。

■新闻助读

我市历来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全市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迅速,青少年学生的营养状况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我市青少年体育工作和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由于受传统的人才观和教育观的影响,社会、学校和家庭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还相当普遍,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短缺,体育专项经费、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时间和质量不能很好地得到保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从近年体质监测数据看,虽然学生身高、体重指标有所提高,但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连续下降,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编辑: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