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颖
新闻故事
4月1日中午,湖西头生活二区某幢四层,丁兆华家里。
阳光透过敞亮的窗,洒在客厅洁净油光的褐色木地板上,将不远处的花花草草一并笼罩在温暖中。
说起这套近200平方米的复式楼房,丁兆华甚为满意:“我去年年底搬来的,光装修就花了50000多元。住着的感觉是不一样啊,以前的平房,光线也不太好,尤其到了夏季,地面潮湿,蚊子苍蝇太多。”
“冬天也不好过啊,”丁兆华的妻子笑着补充,“烧煤炉,烟灰弄得家里很脏;水池在院子里,做饭用水不方便。现在是冬天有地暖,水笼头安在灶旁,用水方便不说,关键冬天不冻手。”
听丁兆华说,能够优先住上这个好楼层,是因当初村里进行城中村改造拆迁时,他率先报名的原因。现在,村民们大部分住在这个拥有352套楼房的小区里,今年5月1日前后,作为失地赔偿分给他们的门面房也要开工建设了。老丁打算要么继续干以前的老本行电气焊,要么将门面房出租。
目前小区里很多家庭都将车库出租或改造成了商品便利店,收入很可观,而一些原来从事花卉、苗木生意的村民,生意场所未因拆迁受影响,生活更是滋润,老丁显然发现了商机。
新闻背景
近年来,我市一直把城中村改造与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
去年,全市拆迁改造工作创造了奇迹,东关南社区、祥博社区一周时间拆除房屋234处和294处,且无一户上访。石臼街道华林、祥博、怡海、万平、文化路社区居民积极响应配合,基本完成了年度拆迁任务。目前,安置楼建设也迅速启动,已有10个村居开工建设安置楼2400套、27万平方米,其中湖西头、刘家寨一期安置楼已交付使用;东关南社区、文化路社区、祥博社区、东韩家村安置楼正在进行主体施工;中盛社区、万平社区、华林社区、东碌碡沟村安置楼已进入基础施工。今年,全市有12个村居列入了改造计划。其中东港区11个,开发区1个。
在加快城中村改造的同时,全市共解决发放经济适用住房补助1264户,平均每户补助57208.8元。至此,自2003年以来申请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助未中号的家庭,全部享受到了政府的购房补助。7年来,我市累计发放经济适用住房补助2.4亿元,4311户住房困难家庭圆了住房梦。
除此之外,我市2006年在全省率先将住房保障范围由城市最低收入家庭扩大到低收入家庭。今年计划补贴150户,低保特困家庭按廉租住房保障面积全额补贴,每户补贴2100元。
当前,省里今年下达的300套廉租住房建设是我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工作重点,300万元中央廉租住房补助资金已拨付到建设项目,地方配套资金也已落实,全市共开工建设廉租住房340套,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