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张守军)2月10日,东港区秦楼街道办事处湖西头村王大娘指着自己将要搬进的新家高兴地对笔者说:“我们家几代人原来一直挤在低矮的平房里,现在好了,卧室、客厅、洗手间都是独立的,没想到咱农民也住上了宽敞楼房。”按照城中村改造政策,王大娘不仅可以置换一大一小两套住房,还能获得相应奖励。和王大娘一样,我市可以享受城中村改造政策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已经开始拆房搬迁,保障城中村改造顺利进行。
居民支持城中村改造的动力何在?市委书记杨军如是说:“城中村改造主要取决于我们充分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并列入了2008年度12项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要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把民心工程办到群众心坎上。” 日照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然而,市区大批存在的城中村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海滨城市和水上运动之都”的目标不协调,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多有不配,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2008年3月,日照市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搭建起了城市发展新框架,掀开了城市发展崭新的一页。
如何才能让群众满意,保证顺利拆迁?市委副书记、市长赵效为说:“城中村改造不是单纯的开发改造,要与我市滨海名城格局构建相适应,努力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避免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要把每一项工程建成精品工程、百年工程。”城中村改造明确了按人均45平方米标准预留居民安置用地,剩余土地首先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和道路建设用地,其余由政府纳入储备,公开招、拍、挂,确定了改造年度计划审批、改造规划审批以及免收行政事业性规费审批程序,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绿色通道”,加快推进安置楼房建设,使城中村群众享受到城中村改造成果,创造出了一种政府组织、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改造模式。一年来,共拆迁房屋2400余处,拆迁面积32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屋近22万平方米,城中村大面积改造开始破题。
作为民心工程的城中村改造,实现了多方共赢,不仅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而且完善了城市布局,改变了旧城区面貌,提升了城市现代化水平,可以发挥产业联动效应,有效拉动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杨军在视察城中村改造时给予高度评价:“城中村改造是多年来全市办得最好、最大的民心工程之一。”城中村改造是一道难题,《日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城中村改造的意见(试行)》的出台无疑为破解这道难题提供了一条“求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