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丁波 范振峰
从甲子山下的万亩黄烟预留地,到将帅河畔的百亩香菇棚建设现场;从后村山字河的千亩绿茶基地,到巨峰土山东庄优质大棚蔬菜基地,初冬的岚山一片繁忙,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场面,农业结构调整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近年来,岚山区在试点推行绿茶标准化生产中认识到,农业只有发挥自己的优势,突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市场中闯出自己的路子,才能带领农民走向富裕。
区委、区政府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果断将农业发展的落脚点放在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推行标准化生产上。“发挥优势,发展特色”,推广标准化生产,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运用经济手段推进结构调整的思路逐步明确。
突出发展“绿茶、桑蚕、蔬菜、板栗、黄烟”五大产业,重点培育建设优质农产品五大基地,3年内新发展特色农业种植面积7万亩,结构调整3年规划的目标被确定。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特色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按照“三化”的要求进行。要实现农业结构的调整任务和目标,就必须有地,有良种,有新型农民,有新型农业装备,有农业龙头的强势拉动。
为此,区委、区政府未雨绸缪,早规划、早部署,通过效益对比等方式,宣传发展特色农业的好处,提高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落实土地留茬2.2万亩,为土地流转做好准备。其中,后村镇根据当地土壤情况,落实山字河片茶园发展预留面积2000亩,完成第一期800亩茶种的订购,投资80万元新修茶园生产道路5公里,塘坝6座。
为让农民掌握最新、最实用的技术,岚山区农业部门聘请老师,自编辅导材料,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培训。去年以来,共培训农户4000户,推广茶园、大棚蔬菜生产管理等新型机具600套,为现代农业的全面推广奠定了基础。同时,该区还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生产水平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保障农民利益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指导成立了茶叶生产加工、畜牧养殖、农机服务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8家。碑廓镇养殖协会的建成,成为全市设计规模最大的环保养猪场;巨峰镇常家庄常青茶叶合作社将土壤检测中心请到地头,开起了全市首家茶叶放心农资超市,后村、巨峰两个镇的绿茶基地通过国家级无公害绿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验收,黄墩镇万亩板栗园通过国家级绿色食品板栗示范区验收,全区又新发展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争取到国家级农业扶贫企业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