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遗存丰富。“4·18国际古迹遗址日”前夕,记者从日照市文化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发现各类文化遗迹2000余处,含有旧石器、新石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春秋、战国、汉、明、清等时期的遗迹遗物,境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9处。
今年3月25日至30日,市文化局组织对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普查等重点文物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
“文物宝贝”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我市目前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丹土遗址、齐长城遗址、两城镇遗址、东海峪遗址、尧王城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9处,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体系。4处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使我市成为该文化类型的国保单位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为日照打造古文化品牌奠定了基础。
龙山文化考古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在20世纪30年代、70年代考古研究的基础上,自1995年以来,中美联合考古队以两城镇遗址为中心进行了聚落形态专题调查研究,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考古证明:两城镇遗址是史前国家的“都城”,两城镇遗址在多学科研究领域都有重要成果。“2005中国·日照龙山时代与早期国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日照成功召开,公布了中美联合考古队10年来在日照地区多学科多领域考古研究成果,进一步确认了日照龙山时代文明在中华5000年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日照被与会专家盛誉为“考古圣地”。
汉代考古发掘取得重大发现。2002年为配合同三高速公路建设,省文物考古所对日照海曲汉墓进行了考古发掘。日照海曲汉墓以其独特的葬制葬俗和出土了500余件精美的漆木器而入选“200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日照海曲汉墓发掘的90座古墓葬,是山东迄今保存最完好的汉代墓葬,出土的500余件漆木器,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好为北方地区所罕见,一块长2.6米、宽0.96米的精美丝织品是山东迄今发现保存最好的汉代丝织品。
文物科学研究广泛开展。自2005年开始,日照连续四年组织开展了日照市文物科学报告周活动,挖掘日照古文化内涵,丰富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全市文博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文物科学研究交流的平台。四年来,我市文博专业技术人员也写出了一批优秀的文物科学研究论文,营造了一种倡导文物科学研究、重视文物专业人才、鼓励善思考出成果的文化氛围。
推出系列文物专题陈列。依托独特丰富的文物资源和丰硕的考古研究成果,市博物馆推出了国内惟一的龙山文化专题陈列和海曲汉墓专题陈列,莒县博物馆推出了以莒文化为特色的专题陈列,五莲县博物馆推出了以丹土遗址出土文物为重点的专题陈列。这些专题陈列各具特色,较好地展示了日照市的古文化资源。
“宝贝计划”保护城市古文化资源
据了解,“十一五”文物保护项目申报工作于2004年开始,到2006年我市先后组织申报5批、共37项。目前,两城镇大遗址保护、市博物馆文物库房改扩建、丹土遗址保护、尧王城遗址保护、东海峪遗址保护、齐长城(莒县段)保护等13个项目已经列入国家“十一五”文物保护规划项目库,其中两城镇遗址被列入“十一五”期间100处国家重点大遗址保护项目。刘勰故居(定林寺)、丁公石祠等列入山东省“十一五”规划。
近两年,我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避免了与文物保护的冲突,重点建设项目文物保护工作都得到较好落实。近年来,市文化局配合省文化厅做好了森博浆纸二期工程用地方案调整,避开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海峪遗址;配合重点项目日照钢厂、华能日照电厂二期工程、兖日铁路、连盐铁路、胶州——日照天然气管道工程、疏港高速公路等建设用地的考古调查,并提出了文物保护意见。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作为我国当前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我市对此高度重视,成立了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召开了动员会议,印发了有关文件,在全省率先举办了市级培训班,市区及各区县均落实了必要的普查经费。我市田野普查先对普查内容比较复杂的国保单位和省保单位进行普查,建立文物普查质量样板。并对中美联合考古队已经普查的区域进行复查。目前,我市田野文物普查工作已经展开。
4月18日,我市将在日照城区组织开展2008年“日照市文物行政执法督察宣传月”市暨东港区启动仪式,在此后的一个月内,各种有关文物行政执法督察宣传的工作将集中开展。
相关链接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的由来
1982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在突尼斯举办科学研讨会,同期在哈马马特召开的执行局会议上,有代表首次提出建立国际古迹遗址日,并在每年的这一天举办全球性的庆祝活动。这一建议经执行委员会讨论后通过,并于次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上得到批准。大会在一项决议中号召各成员国倡导并推行“4·18国际古迹遗址日”。
从2001年开始,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每年都要为4月18日确定一个活动主题,各会员国根据这一主题自行选择活动内容与形式,如举行圆桌会议、科学研讨会,开办展览、讲座,向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和遗产地等。之后各国将有关报告、论文、海报、新闻报道等文字和图片资料送交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秘书处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