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走近中国海油的日照农民工(下)

来源:日照日报 发布时间:2008-04-02 09:02:35

  新闻看点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日照农民工,有电焊工、铆工、吊车司机,他们凭借日照农民工的优秀品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常人难以想像的成绩。

    正如我们的“联络员”许衍明和柳闰志所说,在海工,优秀的日照农民工多的是。

   出场人物:葛立峰 卢希远

  在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海工)建造公司结构车间,提起葛立峰,没有人不翘大拇指。

  在海工工作的日照工人,绝大部分都是从最基层的电焊工、铆工干起的,1988年从莒县技校毕业的葛立峰也不例外。付出总有回报。20年来的苦学实干,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从一个普通的铆工、领班、副班长、班长到今天建造公司结构车间一队副队长的岗位。

  近年来,葛立峰先后多次荣获公司“安全生产先进个人”、“优秀外来务工青年”、“国家级技师”等荣誉称号。2006年10月,他参加中国海油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铆工决赛荣获银牌,并荣获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高级技能人才荣誉称号。

  荣誉的背后,是对认真和踏实的执着追求。“一个人只要认真,在哪里都能成功,只要认真努力,凡事都能找到一个起点,也能找到一个完美的终点。”葛立峰说。

  在工程质量管理上,他始终注意强化质量责任管理制,形成质量工作人人管的班组良好氛围。同时,他注重做好每项工程的施工动员,让每一个班组成员都有打硬仗的心理准备,有冲击“世界第一工程”的魄力与干劲。

  曹妃甸单点工程是世界上第一个“悬臂式水下软体连结”单点系泊工程,内含多种专利件和新技术。很多施工区域都是以前所不曾接触到的,对施工标准有许多新的严格的近乎苛刻的数据要求。他创新工作方法,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切块造作,最终在海上成功连结。

  1992年10月,莒县棋山镇的卢希远来到了海工当起了一名电焊工。电焊工是一个危险程度高、工作环境差、技术要求严格的工种,任何环节出现一点纰漏,后果都不堪设想。

  “我92年进厂学徒的时候,手上烫的泡现在十多年了还能看出来,鼓的包十多年都变不过来。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肯定干不好这个工种。”为了适应岗位要求,卢希远吃了不少苦。

  这种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卢希远咬牙坚持了下来。1997年,由于出色的成绩,他被评为公司“十大杰出青年标兵”,2002年被公司提升为电焊班长,2004年参加全国海洋石油系统技能比武,勇夺第二名。现在他已成为中国海油总技术能手、国家级技师……

  海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负责新工人的进厂培训和老工人的技能评定。2006年,卢希远被借调到这里,参加电焊工职业技能鉴定教材的编写工作,从刚进厂时的一名普通电焊工,到现在系统掌握电焊工艺的前沿理论,卢希远完成了一个漂亮的转变。

  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是干好工作的基础,海工的日照农民工,正是凭借这一点,在这里牢牢地站稳了脚跟。

  出场人物:李守涛 赵献

  来自莒县浮来山镇的李守涛,1996年进入海工之后,一直在吊车司机岗位上工作。

  起初只是简单的机械操作,通过慢慢的操作便可熟能生巧,但随着技术革新,微电脑操作系统的吊车在公司已经启用,一开始李守涛的心里也直打鼓。

  李守涛指着那台“400吨履带吊”告诉记者,机器刚来的时候,厂家也有一个培训,但他们只是教给你简单的使用、保养方法和一些注意事项,具体的东西只能自己慢慢学、慢慢看。

  为了操作好400吨纯液压运转的全电脑控制的履带吊,李守涛抓住前来培训的老师不放,一个劲地请教,老师被他的热情所打动。

  通过刻苦学习,李守涛不但熟练的掌握了这台吊车的操作要求,还能处理一些故障。他不断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逐渐成长为一个熟练的新时代产业工人,并很快被提升为吊车班班长。他在担任班长以后,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给班组人员做好榜样。

  设备的技术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状况。这就需要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保养规定定时、定期做好检查、保养工作,认真细致的对每一个润滑部位的油位、油质做好检查,并及时补充,发现油品变质要及时更换,必要时进行清洗后再添加。

  李守涛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按时对每个润滑点进行润滑,做到不多加不乱加,定期给设备做好防腐和紧固工作,并保持车辆卫生清洁,检查检修渗漏现象,按时保量做好换季保养工作,今天的工作决不留到明天,使设备完好率达到98%以上。

  吃苦耐劳,敢于挑战是日照农民工的又一优良品格。组块施工在室外进行,风吹雨淋是家常便饭。来自莒县龙山镇的赵献,勇担这一重任,在艰苦的条件下做出了突出成绩。

  身为海工建造公司模块车间管工班长的他,总是冲在前头,发挥表率作用。他从事的是钻井平台的搭建中管工工作,施工现场螺栓紧固是一大难点,他带领大家按照程序及标准紧固螺栓,经常创新施工方法,更好地保证了施工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蓬莱19—3RUP组块是一个综合性平台,是近年来模块车间所建造平台中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最大的一个,其中最重的阀门就有19吨、生产管汇的管径达到30毫米,壁厚达57毫米以上,单管重23吨。管线3848根,大支架746个,小支架及各种附件约3000多个。在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赵献每天爬上爬下无数次,很多部件空间狭小,又因为高度太高,稍稍一动位置就无法组对好螺栓。他就亲自动手,把一个个螺栓组对好、拧紧,并反复检查几遍,关键时刻他总是能够创新安装方式顺利完成任务。

  “有些时候,施工碰到一些急难险重任务,我都主动与同事和技术部门联系,带头参与到工作中去。为了完成工作,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的事,作为海工人我毫无怨言,因为我知道完成任务是我的责任,因为那是我的工作。”赵献告诉记者。

  出场人物:卢学 郭连京

  中国海油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铆工决赛金牌获得者,中国海油系统的拔尖技能人才,海工40多个重点项目的生产建设参与者……

  他就是来自莒县棋山镇的卢学。1990年2月参加工作的他,现为海工建造公司结构车间三队铆工班长。

  18年来,他在深圳场地干过流花项目、西江项目,在塘沽场地干过绥中、渤中、蓬莱19—3一期二期等重点工程。他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从一个普通的铆工走上了领班、副班长、班长、组装队副队长的岗位。

  初干铆工,对农村来的卢学来说,是新鲜的、陌生的。为了尽快掌握铆工技术,他白天跟着师傅边干边学,看不懂图纸,他就采用“倒置”的方法,在师傅的带领下,先把活干好,反过来再对照图纸认真琢磨。晚上,大家都下班了,他一个人躲进工房里偷着练,干中学、学中干,三个月下来,他就能独立顶岗。

  最终,在型钢组对、立柱对接中,他练就了一双“慧眼”,型钢的弯曲度只要偏差了2—3毫米,一眼就能看出,被大伙戏称为“火眼金睛”。

  2007年,“蓝疆号”起重铺管船在山海关船厂改造过程中,他作为业主代表,本来只要把好质量关就可以,但当他看到施工人员有的技术操作达不到施工要求时,他就穿上工服,操起工具带领他们一块干。船上的门子架要求垂直于船体,但船进坞后船体不水平,船厂要求追加50万元船体调平费和延长工期。“蓝疆号”能否按期正常运作将直接影响着公司的效益和信誉,他深知其中的分量。为此,他和改造项目组人员积极与船厂协调,受到了施工方的敬佩,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施工费用。

  卢学说,如果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农民工,没有自信,人也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了;人得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和目标,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2003年,卢学在天津买了房,把老婆和孩子都接到了天津,一家人和和美美、生活得幸福快乐,过上了“天津人”的生活……

  来自莒县浮来山镇的郭连京也有了自己的房子,过上了“天津人”的生活。1993年到海工工作的他,由于出色的表现,被任命为建造公司容器车间电焊队小车间班长。

  在海工工作的15年,他把一切都奉献给了电焊工作,2005年,被公司评为高级技能人才。

  作为电焊队小车间班长,郭连京心里明白,自己必须在员工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这就要求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心中有了目标,生活就有了方向,行动就有了动力。他每天主动带动工人们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协助队长完成各项工作,在他的影响下,班组里形成了一种非常和谐的氛围。

  2005年,车间刚入厂的年轻小伙子们由于理论知识不足,技术经验上也还不成熟,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比较多,而他总能给予他们精心指导和无私帮助。在他的监督督促下,同时随着专业知识不断扩展和焊接技术的日益成熟,新员工的焊接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海工为每位员工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强化技术,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为海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郭连京动情地说。

  记者感言:

  “诚实守信、勤奋好学、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是新时期的日照农民工精神。

  在对日照外出务工人员的采访活动中,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他们身上吃苦耐劳的秉性,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踏实稳重的工作作风,促使他们不断超越。

  优秀日照农民工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社会的关爱。“要给农民工更多的关爱,促进更多优秀的日照农民工成长起来。要把日照农民工精神发扬好,为创建文明城市,促进我市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毛继春在日照农民工典型群体报告会上关切地说。

编辑:安剑秋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