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让文化朝拜不再是苦旅

来源:大河网-天下声音一棵树 发布时间:2008-03-05 09:13:27

    大河网讯   3月1日,山东省委书记李建国、省长姜大明亲赴北京,参加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的中华文化标志城标志城新闻发布会。据悉,这座标志城的酝酿已有7年时间。2001年,69位两院院士联合发出了《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倡议书》。其后,有100多位专家学者和多家机构参与论证考察,最终去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在曲阜与邹城之间建设。(3月3日 第一财经日报)

  十余年前,一位文人跋涉千山万水,边走边想,走得又黑又瘦,疲惫地伏在边地旅社的小桌子上涂涂抹抹,走一程记一篇,便成了一部风靡海内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这位文人就是余秋雨。

  余秋雨先生不是在游山玩水,因为他心底里的山水已非自然山水。他穿越的是唐朝的烟尘,他迎接的是宋朝的风云。他的感动是历史的沉淀,他的喟叹是文化的渲染。

  然而,余先生从《文化苦旅》写到《山居笔记》,从酒公谈到信客,从柳宗元说到王道士,却有这么一个背影,他的目光从未投出过一瞥;余先生从长江三峡漂流到白发苏州,从东北的流放者的土地走到南洋漂泊者的墓地,却有这么一个地方,他的脚步未曾驻足过。是无意遗漏,还是有意为之?直到2007年拜读到余先生的大作《古道西风》和《天下学宫》才得以释然:“走过来的皇帝不管属于哪个朝代,有着何种长相,来自什么方域,建过何等功绩,到这里都恭敬有加,为的是寻找同一种文化背景,同一种精神话语。由此可知,何谓孔子。由此可知,何谓中国。”

  这个背影就是孔子,他的一声叹息“逝者如斯夫”,让世人沉思了两千余年。这个地方就在曲阜,到了这里,余秋雨先生才仰天一叹:“在文化的意义上,曲阜,这个出发点又成了归结点。这一个来回,绕得也是够久远,又够经典。”

  余秋雨先生走得很苦很累。当他风尘仆仆于黄沙故道的时候,当他木然伫立于山水景观的时候,当他孜孜以求于四书五经的时候,不知他是否也曾想把这些文化的碎片拾于一隅,固化为一具雕塑,慢慢把玩?也许,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立,能让这些文化的朝圣者不必如此艰辛了。他们完全可以品着香茗,摇着羽扇,吟颂唐诗宋词,抚摸秦砖汉瓦,观看战国的硝烟,感悟春秋的华章。

  把960万平方公里的文化浓缩于“方寸”,把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捕捉于“瞬间”,让十余亿华人的精神有物寄托,让文化朝拜不再是苦旅,这是一个伟大的构想。放眼古今,唯有孔子能承载如此厚重。其实,中华文化标志城选址在曲阜,也并非仅仅如此一个理由。中华文化标志城主建区范围为曲阜、邹城之间的九龙山区,东部20公里为至圣孔子诞生地尼山,西部1公里为亚圣孟子诞生地凫村,北部10公里为黄帝、少昊帝诞生地寿丘,南部30公里为科圣墨子故里邾国。

  然而,这一文化盛举却招来很多好事者的质疑:“为什么不拿这笔钱去保护现有的文化遗产,去发展基层的教育呢?”如果说三峡工程是守护国土的大坝,那么中华文化标志城则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圣坛。所有的古迹最初都是新城,所有的文物都必须经过时间的锤炼。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比建设几所学校,培养几名人才更有意义。浸泡着千万中国人鲜血的万里长城,今天不也成了世界奇迹了吗?何况我们正处于盛世。

  也有人警言谨防此举陷入误区而劳民伤财,成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其实这是多虑了。中华文化标志城不是应景之作,不是地方领导一拍脑门作出的决策。它是由国家倡导下的“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筹建,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实施,由我国八个民主党派和国家民委、国务院台办、国务院侨办、国务院宗教局等部门担任组织指导单位。该工程旨在通过开掘和展示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华文化精华,感召、吸引和凝聚海内外华人,从而增强中华各族儿女的文化认同感、精神归属感,促进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2004年3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曾批示指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并对工程建设提出了“着眼长远,统筹规划,量力而行,精心实施”的十六字方针。

  让时间来沉淀真理,让历史来化解纷争。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后人像感叹金字塔一样感叹先人伟大的时候,所有的一切自然就会烟消云散,唯有一座精神的丰碑屹立于历史之巅。

编辑:安剑秋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