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日照方言正朝普通话过渡

来源:黄海晨刊 发布时间:2008-12-06 09:33:00

本以为,能鼓捣方言的人,应该是个“老学究”。

没想到,一个1982年出生的大学教师历时半年,把日照方言的“来世今生”给鼓捣得一清二楚。她还写成一篇7000多字的论文,在《华章教学探索》等10余份刊物上发表了。

她叫张蒙蒙,毕业于吉林大学英语专业,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硕士研究生,目前在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基础科学部教学。

11月20日,给本报引荐这位“高人”的是张蒙蒙的丈夫丁敏。

“我也有不少功劳!”丁敏在电话中开玩笑说,当时,张蒙蒙还在读大学,鼓捣日照方言的事儿都是寒暑假干的,他帮她找了十几个“研究对象”,还帮她整理考证过岚山话。

丁敏还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日照人,觉得有时候使用方言是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使人们相互沟通得更加顺畅自然,不做作。“看到报纸后,觉得能够和大家相互沟通、探讨,进而推动日照方言的发展传承和保护研究,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

张蒙蒙老家是莒县,就在莒县博物馆附近。“从小就浸在莒文化水中长大的!”(丁敏的评价)在长春读研究生期间,张蒙蒙把这个课题汇报给了导师,没想到他很支持。

方言既然是某一语言在局部地区的全民交际工具,因此方言学除去从一般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方言的特性和发展规律以外,还要从地域的角度研究其系属的问题。某地方言以自身的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特点区别于其他地方言。产生方言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在于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

张蒙蒙在研究时发现,根据古知庄章三组字今声母的异同,山东方言分为东西两个区;根据东西两区内部差别,东区可分为东莱和东潍两片,西区可分为西齐和西鲁两片。日照方言属于东区的东潍小区方言分支。

“选择若干名日照当地居民,对他们的语言进行观察分析整理,来论证日照方言的特点。”张蒙蒙认为,日照地处山东省东南隅,濒临黄海。辖区内有五莲县、莒县、东港区、岚山区以及日照开发区等。各地区方言并不完全一致,声母韵母在发音上存在细小差别,声调高低也有所不同,日常用语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大致相同,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这些特点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尤其在语音方面更加突出。

从2006年暑假开始,张蒙蒙选了20名考察对象(有三四十年代出生的男女各一名,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男女各四名,八十年代出生的男女各三名,九十年代的出生的男女各两名);

实验工具有三块:日照方言声母、韵母表,日照方言词汇。全部来源于1994年的日照市志。

实验过程十分枯燥:先让被调查的20名对象阅读声母、韵母表中的字,记录他们的读音,比较他们各自的读音和普通话读音的差别。后来让他们说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与方言词汇表中的词意思相同的词,并记录下他们所使用的词汇,然后进行对比。

一晃半年过去了,张蒙蒙通过与被调查者的交流,对他们的语言的观察与分析,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概括写成了一篇论文——《日照方言研究》,她还有一个重要发现:日照方言发展趋势是朝普通话过渡。

“我们都热爱自己的家乡!”张蒙蒙说,作为一名日照人,她希望通过各种形式使世人了解家乡。方言作为文化交流的特殊语言工具对家乡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知道方言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语言在不同地域的表现形式。它作为一个地域大多数人民之间约定俗成的语言交流工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希望通过对方言的研究,使世人了解这种特殊而又普遍存在的语言方式,进一步研究并了解历史,借此来加深对我们日照的了解!”她说。

张蒙蒙的研究成果(结论摘要)

日照方言是日照居民长期使用的语言交际工具,属于日照地域文化,也是日照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它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与日照地区居民的社会文化生活紧密相连。日照方言受到龙山文化的影响,又以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与普通话有区别的地方方言。作为语言的地方演变体,日照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显著的地方特色。李荣先生曾说地方越小方言越纯。日照地域面积不大,辖区内各地方言虽有些差别但差异不大。主要差异体现在城乡语言差异上。一般而言,乡镇语言要比城市语言“土”一些。语音、语调和词汇与普通话的差别要比城市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大些。例如在人称称谓上,乡镇多称父母亲为“大大、娘”,而在城市中多称为“爸爸、妈妈”,而五莲很多地方则称父亲为“爷”等。

随着文化教育和广播电视的发展与普及,全国各地都受到普通话的影响。日照方言也在普通话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读音上存在新老两派,主要区别是个别字的读音。在本文观察的对象中,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两位老人是日照方言语音老派的代表,他们的语音属于传统的日照语音,地方味浓,不会使用普通话。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对象是日照语音新派的代表,他们的语音受普通话影响较大,许多字都按普通话的音去读,但仍有方言音,他们既可以用普通话与人交流也可用日照方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对象属于新老派间的过渡,他们的语音大多都还属于日照语音,但也有一部分音受到普通话的影响。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会使用普通话只能用日照方言或带有浓郁日照方言特色的普通话与人交流。

词汇方面,日照方言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词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有些词在乡村和老年人中还被广泛使用,但在城市或年轻人中使用这些词的人已经越来越少。随着新事物的出现日照方言从普通话中直接借入了一些词。在被观察的对象中词汇的这一发展变化表现得很突出。三四十年代出生的老人使用的词汇都是很鲜明的方言词,如大量带“子”的名词,“手套子,孙女子”等。但八九十年代出生的青少年已经很少使用这些本土化的词汇,他们都开始直接使用普通话中的词汇。而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在词汇方面也属于过渡派,他们既能使用旧词汇也可以使用新词汇。词汇的发展变化还体现在词义的变化方面。有些词虽然还在被使用但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打”在日照方言中的一个意思是“买”,如“打酱油”,但现在这一说法多用“买”来表示。日照方言同其他方言一样,越来越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语音和词汇越来越向普通话靠近。我个人认为随着时间的变迁和教育的普及,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日照方言朝普通话过渡是必然的。

方言通常被称为“俗语”或“土话”,在与普通话相提并论时往往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但作为语言的地域分支,它却是民族文化在某个地域开出的绚丽之花。任何语言都是平等的。方言作为某地人民交流的工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在语音、词汇方面与普通话有着差距,听起来显得有些“土”,但这并不等于它就比普通话低等。在今天,为了全民交际的需要,我们推广全面建设全民共同语,但同时方言也应受到尊重和保护。

作为一名日照人,我是讲着日照话长大的,对日照方言有着特别的感情。作为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我的语音和词汇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已经很少使用非常本土化的词汇。但在与家乡人交流时,我还是更倾向于使用日照方言。日照方言里凝聚着日照人民对家乡的那份独特的乡情。

编辑: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