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牛倌”的理想

发布时间:2008-11-15 09:33:00

人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看好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牛倌”傅成全用自己的行为这样诠释。

在岚山区后村镇东曲河村东的岭地上,50多亩薄地早已变成了一个奶牛场,傅成全就是这里的“牛倌”。在父老乡们的眼里,傅成全是一个能人,当兵转业后曾经在政府部门干,后来又下海,他干的事越来越大,离自己的家越来越近,直到2004年冬天,他在老家最贫瘠的土地上建起了奶牛场。

说起自己的奶牛场,老傅说,这里面有着不尽的酸甜苦辣,但他丝毫没有动摇自己最初的决定,因为奶牛场承载着自己的理想,他坚信,自己可以通过奋斗实现人生价值。

从政府部门下海后,老傅干过个体运输,积累了部分资金后,他又办起了一个氧化锌厂。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判断,老傅觉得,发达国家的乳业那么发达,中国将来也会朝这个方向发展,而且,通过发展乳业,家乡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少爷们也就会摆脱原始低效的农耕方式,靠土地发挥出更高的效益来。

农民和其他群体不一样,一件好事,必须要眼见为实才行。通过自己办奶牛场,家乡的父老乡亲才认识到了养奶牛产生的巨大效益,现在,自己村和邻村,已经有几个农民开始仿效傅成全的做法,开始靠养奶牛发家致富了。

靠奶牛场创业的道路并不顺利。奶牛终于可以产奶了,老傅才发现,自己销售牛奶很困难,因为销路不广,就只能由厂家掐着脖子走,明知道价格低得不合情理,也只能咬牙卖,毕竟,奶牛场要靠资金运转。慢慢地,大的乳业企业开始在日照设立送奶站,老傅才觉得日子开始好过了。

和许多不懂得什么叫做“三聚氰氨”的奶农一样,傅成全至今都纳闷,“三鹿奶粉”事件怎么就会无情地加害无辜?他至今都难以忘掉那些揪心的日子——那几天,没有人愿意收购牛奶,员工给老傅打电话请示该怎么办?老傅告诉他们倒到下水道吧。他不敢去奶牛场,怕看见白花花的牛奶流入下水道的情景。整整两大罐、10吨牛奶就这样水一样流走了。

对“三鹿奶粉”事件,老傅思考了很多,尽管打击很大,但他始终认为,这样的事件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通过这样的事件,我们国家才会真正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才会更好地加强奶源质量的管理。重要的是,他始终认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中国乳业一定大有前途。

老傅的奶牛场设计存栏量是1000头奶牛,目前,受资金限制,他只有200余只的存栏量,去年建的加工厂也没有启用。他说,自己的奋斗目标就是让奶牛场发展到1000头奶牛,自己加工牛奶,让日照市民都能喝上自己奶牛场生产的鲜牛奶。

图片说明:工人在奶牛场挤奶。尽管“三鹿奶粉”事件带来很大影响,傅成全坚持认为,中国乳业前途光明。

编辑: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