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为何独独日照农民画穷困潦倒 职院教授为之把脉

来源:黄海晨刊 发布时间:2008-11-04 07:55:00

□关键词:

差 距

11月1日上午,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

“同样搞农民画,为何有天壤之别?”仪孝法说,1988年,国家文化部同时命名了三个“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日照、上海金山县、陕西户县。28年过去了,差距也出来了。

先说户县。

陕西户县把“画乡”作为户县的代称,实现了“户县因农民画而走向世界,世界因农民画而认识户县”。

户县农民画诞生于1958年,以其艳丽的色彩、拙朴的线条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而闻名天下。近半个世纪以来,作品不仅在全国各类农民画展中频繁获奖,而且还为海内外无数游客以及博物馆所珍藏。

50年来,户县已有农民画作者2000多人,其中骨干作者有200多人,涌现出了像李凤兰、刘志德、刘知贵、雒志俭以及潘晓玲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农民画家。先后创作出了《老书记》、《公社鱼塘》、《春锄》等农民画精品。全县累计创作农民画作品10万多件,其中200多件在国内外获奖,9000多件作品在美、英、法、德、日等68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数万件作品被海外游客和国外博物馆收藏。有些精品还上了“国家名片”,被印制成邮票向国内外发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还专门拍了一部户县农民画的电影。另外,还有27位农民画家先后36次出国访问、办展,把户县农民画文化传播到了五大洲四大洋。

2003年,户县建立了“中国户县农民画网站”,成功地开辟了全国首家“农民画民间艺术品超市”。  凭着“户县农民画”在海内外的影响力,以画乡风情游为主题的旅游业,在户县也日渐红火。已形成了以户县农民画展览馆为中心的18家农民画展室旅游点。“欣赏农民画、体验农村生活、观赏田园风光、品尝农家小吃,观看民间工艺”,成为画乡农家风情游的主要内容,吸引着海内外宾客纷至沓来。据该县今年旅游部门上半年的统计:农民画队伍已发展到2100多人,年收入5万至20万元的农民画专业户20多个。创作作品3万余件,其中1200余件在国内获奖,9000余件在68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再说上海金山。

金山农民画是全国最先在市场上创出规模效益的农民画。有400多位作者,出售的农民画达56800余幅,实现收入1000万元。1987年,金山农民画还上了“国家名片”,被印成一套四枚特种邮票。

1999年,金山农民画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旅游产品”。还研究开发了农民画衍生产品及其系列产品,包括农民画画册、丝毯、贺卡、挂历、台历、瓷板画、真丝头巾、黑陶彩盆、蓝印花布、床单、手帕、真丝裙衫、全棉T恤衫等。

作为山东地区仅有的一个农民画画种——日照农民画,产业收入每年只有几十万元,制作的农民画作品单一,长期从事农民画创作的作者从上世纪的500多人逐渐减少,如今只有少数几个村子的几十人。了解日照农民画的人不多,和上述两个农民画相比,可以说发展速度缓慢,效益、知名度不高。

“日照农民画发展现状与山东省、日照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是极不相称的。”仪孝法说。

□关键词:

病 根

“单就画的水平讲,日照农民画可谓独有春秋,并不比金山和户县的逊色。但在发展状况和市场运作方面,就没法和人家比了。”仪孝法认为,日照农民画既古老又年轻。

所谓古老,是指其母体历史久远,至少可追至龙山文化时期陶器、石刻等文物上的绘画;所谓年轻,是指它作为画种出现不过几十年。“经过数十年创新发展,日照农民画已形成自己的风格,既不同于金山农民画的“小桥流水人家”,也不同于户县农民画的“高原大川威风鼓”。蓝天碧海,沂蒙风情,渔家生活,填充了日照农民画的基本风骨。

日照农民画发展缓慢,仪孝法给总结了四条病根。

○病根一:思维落后于时代潮流

长期以来,日照人对日照农民画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

缺乏大众文化的观念,认为农民画只是一些爱好者和文化部门的事,农民画的发展与否与广大人民群众没有太多关系,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日照本地人对农民画不知不晓的不少,没有形成全社会关心农民画发展的良好氛围。

缺乏市场的观念,认为农民画只能作为农村搞搞宣传、装饰门面而已,是不可能带来什么经济效益的,不敢鼓励人们将创作的农民画投入市场经营,农民画作者也不把它作为一种致富的途径,也不具备推向市场的能力。

○病根二:市场推广手段单一,品牌形象缺乏科学塑造

多年来,由于发展资金缺乏,政府扶持不够,宣传方式有限,农民画的宣传、推介只是停留在办办展览、委托销售的阶段,日照农民画只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社会现实存在。没有借助专业策划公司进行宣传策划和包装,没有大规模地借助现代媒体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在世界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光靠单一的宣传方式是难以达到目的,其蕴藏的巨大潜能和商机自然就无法显露出来。

○病根三: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具备规模化产业化优势

我国加入WTO后,包括美术作品在内的文化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日照农民画作为一种产业融入经济发展大潮,并实行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运作,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目前,日照农民画可以说根本就不具备基本的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日照农民画虽然已经作为商品走进市场,但只是十分初级的,农民画的创作、销售却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范畴;日照农民画的创作创新不足,不适应消费者需求,作品质量不高,衍生产品单一,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创作生产方式、题材都没有与市场接轨;缺乏完善的市场机制,缺乏农民画创作和销售的相应法规和监督机制,缺乏对农民画知识产权的保护。

○病根四:创作队伍匮乏、后继人才不足

农民画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是民间的乡土民俗生活,民间的绘画人才本身就少,创作者多处于农业、渔业生产第一线,家庭收入低,生活并不是特别富裕,相对缺少足够的资金投入与精力投入,进一步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艺术素质的机会也不多。农民画物象复杂,创作难度大,土技艺较难传承,推陈出新存在不小的困难。

近年来,随着老农民画家因年事已高逐渐退出或者相继过世,农村中的年轻人对加入这一队伍的热情普遍较低,况且农民画创作是一项非常艰苦、寂寞的工作,其绘画的基本技巧也需要一段时间的苦练才能掌握,很多年轻人怕吃苦,耐不住寂寞,不愿意学习和从事农民画的创作工作,再加上农民画作者不懂营销之道,农民画销售困难,价格太低,实现不了应有的经济效益,故有些农民画作者连自己的生存都有问题,只能改行从事其它工作,造成人才严重流失,出现了青黄不接、后继人才匮乏的局面,从而导致农民画更加严重的生存危机。

编辑: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