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秀洁)我市渔业管理部门将基础建设、基层建设作为渔业安全生产的“生命线”常抓不懈,使全市渔业安全生产始终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2007年,实现水产业总产值149.27亿元,同比增长10.15%;渔民人均纯收入6983元,同比增长8%。
面对152个渔业村居、13.1万渔业人口的复杂、繁重的渔业安全工作现状,如何在全市跨越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最大限度地维护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全力做好全市渔业生产的保障工作?在一轮又一轮的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市渔业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将狠抓“双基”建设作为又好又快发展现代渔业的“生命线”。
各级渔业主管部门逐级成立了渔业安全生产委员会,将责任落实到村、落实到船、落实到人。在全市所有沿海乡镇按照统一标准,建立了渔业安全生产办公室,配备单边带、对讲机等通讯设备及办公设备,建立渔业安全生产档案。渔业村居按照“统一门牌、统一档案、统一制度、统一版面”的要求,建立渔业安全生产办公室,明确一名村居负责人主抓安全生产工作,从而形成了安全工作有人抓,具体业务有人办,上下联成一条线的管理工作格局,渔业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初步形成。
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和市直有关单位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安全管理责任制是否落实上、渔船安全适航状况监管和渔港监管工作是否到位上、渔民安全教育培训是否过关上。各级渔政、渔监、船检等执法部门,海陆并举,严把渔船进出港签证关,强化渔港码头、渔船集中停泊点的安全检查。今年以来,通过开展渔业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和“护渔2008”海洋渔业执法行动等,派出督查组86组次,督查渔业生产单位94处,渔港、码头、渔船集中停泊点等18处,检查渔船2315艘,配备各类安全设备473台(套),查出隐患211处,并全部整改。同时,把加强内陆渔船管理作为今年渔业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重点突破,对154艘养殖、捕捞渔船逐一检验,登记造册,督促其配备安全、救生、通导设备,纳入检验管理,确保内陆渔业船舶具备安全航行和作业条件。
针对近年来异常极端天气增多的现状,制定了《日照市风暴潮、海啸、海冰灾害应急预案》、《日照市灾害性天气下渔船疏散避风应急处置及伏季休渔期间安全停靠实施方案》等多项应急预案,初步形成了海洋渔业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去年台风“韦帕”和今年台风“凤凰”影响期间,由于启动预案及时,所有渔船安全避风,未发生伤亡事故,渔民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与中国联通日照分公司合作,利用GPRS卫星定位技术、计算机技术建设日照市渔业安全生产信息平台及通信网络工程,建立了2处CDMA超远程基站,对90C通信网络进行升级改造,于2007年7月20日完成项目建设,初步建成了日照市“海洋渔业安全通信网”。该网具有遇险信息报告准确、救援调度迅速的独特优势,大大提高了渔业安全的防灾和救助能力。同时,在省海洋与渔业厅的支持下,我市完成了捕捞渔船IC卡信息化管理试点,实现了渔政、渔港监督、渔船检验三证合一,资源数据同步共享,提高了管理效率。
广泛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年”、“渔业安全生产月”和沿海“防台风、防风暴潮、防汛”活动,充分利用媒体,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办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宣传,提高了广大渔民的安全生产意识、主体责任意识和法律法规意识。集中开展船长和职务船员的教育培训,大大缓解了我市少数渔业船员未经培训上岗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沿海渔村新增从业渔民、流动渔民和未持职务船员证书渔民进行系统培训,对涉外渔业船员进行专业培训。同时,通过严格执行各类船员必须持适任证书上船上岗规定。自去年以来,共举办职务船员培训班13期,培训职务船员1300多人;组织普通船员培训班16期,培训渔民3000余人;全市职务船员持证率已达到95%以上,普通船员达90%以上,提高了渔民的安全操作技能和渔业安全生产整体素质,为海上安全作业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