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0年来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艾恺说,中国农村社会30年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可用“天壤之别”来形容。
艾恺教授对中国发生的巨变有相当的发言权。从1986年以来的20多年,他几乎每年都要漂洋过海来中国山东省的邹平县考察。他的结论来自于20多年来对中国农村的蹲点观察。
“邹平的乡下已成了世界的一部分了”
山东邹平是中国2000多个县中非常普通的一个,从1986年开始,这里作为中国农村最早向美国学者开放的调查点,先后有100多人次的美国学者到这里蹲点调研,从历史、经济、教育、卫生、人文、环境等方面对邹平进行全方位考察。艾恺是其中的一个。
至今,艾恺仍然记得刚刚来到邹平的情景。“1986年,邹平县只有一条主街道,每到晚上,电影院前亮着盏灯,有一家卖花生米的摊位,这就算是当时的‘夜生活’了。”他笑着说。
“1986年后,每次来邹平都会让我吃惊。仅仅一年之后,县里就有了第一家咖啡厅。”艾恺回忆说,“再比如说小孩子吧,现在的中国小孩可比以前活泼多了。走在路上的邹平年轻人穿的衣服、听的音乐,都与美国的年轻人没什么差距。”
30年增长了300倍
在对邹平农村社会长达20多年的考察之后,艾恺发现,中国的农民不仅仅是“农夫”,是农业方面的生产者,还能同时从事商业等别的事情,可以说是一个小企业家。一个农民家庭很像一个有限公司,家长就是CEO(首席执行官),安排各种生产就好比是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艾恺感慨地说:“中国农村的变化太大了,中国的农民了不起!”
30年间,邹平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00多倍,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从59元增加到了6000多元,一个小县就有五家海外上市企业。
邹平的变化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国强则民富,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0年提高了30倍;城镇居民提高了40倍。人均住房面积,农村居民由8平方米提高到30平方米,城镇居民由6平方米提高到27平方米,每一个中国老百姓都在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是邹平20多年变化的见证者”
从1986年首次来邹平到现在,艾恺已经数不清曾经到过邹平县的多少个村庄调研,更不记得与多少人交谈过,但他曾经访问过当地的几百个老人,出版了《邹平县史》一书。如今,他计划再写一部《冯家村史》,通过小说的写作方式展现邹平县一个村庄的发展史。
邹平县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杨学平说,仅最初调研的5年,美国学者就考察了16个村和69个县直部门,接触调查对象1.7万多人次,通过连续性、追踪式的考察研究,目睹并记录了邹平农村的发展进程,对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改变当时美国社会对中国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与艾恺等学者一样,22年间,曾经到邹平调研过的还有美国前总统卡特。1997年卡特考察了当地的农业发展、水利灌溉、环境保护、妇女权益保障等方面。回国不久,他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题为《将中国妖魔化是错误的》的文章,主张中美保持良好的关系。
艾恺说:“我是邹平20多年巨大变化的见证者。中国改革开放已有30年,我们可以去中国任何一个地方做调研,但关于邹平的调研将持续下去,毕竟研究需要连续性,而我也与当地的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