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苑光友 柳树源)金秋季节,在莒县招贤镇200余亩高标准无公害香菇生产基地,一个个香菇大棚整齐排列,成为一道美丽景色。走近大棚,一棚棚刚出土的鲜嫩香菇透着茁壮的生机。“光这1亩来地的香菇棚,旺季一天能采摘200多斤香菇,收入700多元,一年下来,一亩大棚就能纯收入15000多元,俺农民增加收入,这香菇可帮了大忙。”招贤镇北黄埠村村民王厚明高兴地说。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招贤镇初步形成了养殖、蔬菜、花卉、林果、黄烟、桑蚕六大特色农业基地。其中,位于后仕阳村的福源食品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集良种猪繁育和生猪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生猪繁育、饲养、屠宰、加工、销售生产基地。
该镇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增加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和渠道,在充分调研了解的基础上,制定了农业产业区域发展规划,规划了黄烟、桑蚕、花卉、林果、瓜菜和畜牧养殖等产业片区,大力推广区域规模生产。同时,以科技服务组织和党员干部示范服务基地为纽带,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优化品质、提升档次。该镇还积极争取到投资7300万元的国家土地整理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全镇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已达1.5万亩,有机蔬菜基地1500亩;丰产林基地面积已发展到3万亩;桑蚕生产基地3000亩;黄烟生产基地4000亩;花卉生产基地1000亩;各类畜牧养殖示范小区78个。其中,农业龙头企业直接挂靠的基地占到40%。已认证11个无公害农产品,3个“绿色食品”。
针对千家万户分散闯市场带来的信息不灵、议价能力低、种植效益差等现象,近年来,该镇围绕蔬菜、林果、畜牧等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创建各类形式的合作组织,通过广泛深入宣传专业合作组织的先进典型,邀请市县专家、教授讲课,组织群众到莱阳、海阳等地学习先进经验,鼓励、引导农民创办合作组织,“抱团”闯市场。同时,他们还帮助合作社建立健全各种运营管理制度和机制,指导合作社对农产品进行统一包装、经营、销售等。目前,该镇已成立了泰丰养猪专业合作社、黄烟生产专业合作社、利民农机技术专业合作社、星火棚菜专业合作社、食用菌合作社等五个合作社,入社社员达到3100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3万余户。成长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广大农民增收“导航”,带活了一方经济,在全镇形成了“建一个组织、兴一地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格局。
在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上,该镇下大力气,科学规划,扩大规模,走出了一条“建设农产品专业市场,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子,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目前,重点培植了小罗庄蔬菜批发市场、程家曲坊西瓜批发市场等农产品批发市场,这些合作组织和专业市场的组建,加强了与外地的联系,让大量农副产品畅销外省市,实现了大范围的产品流通,成为农户连接外地的纽带和桥梁。至目前,该镇已建成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家,农产品批发市场3处。
为实现科学技术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该镇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定期聘请市、县专家、教授前来授课,开展电视讲座和高中级技术人员包村、送科技下乡活动,印制并发放了通俗易懂的、贴近农民实际的农业标准化知识明白纸,组织农业专家进行科技巡回讲座和赶科技大集活动,进一步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科技教育培训力度,先后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30多期,培训达1.6万人次,培训农民技术员310人,120人获得了绿色证书,610人获得了农民专业技术教育证书,全镇80%的村干部达到了中专学历或取得了绿色证书资格,组织16家农业龙头企业经理和11家合作组织会长参加了省农干院的创业培训,通过培训教育,培养造就了一支综合素质高、创业能力强的创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