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看“长三角”城市文脉

来源:日照日报 发布时间:2008-09-26 07:52:00

  这是9月19日拍摄的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本报记者 朱元理 王均薇 摄)

    本报记者 王均薇 朱元理

保护一片老街区、重建一处旧风景,在拾起历史长河遗留下来的碎片之时,“长三角”城市不断破解历史密码,发展文化产业,融入现代文明,创造自己的城市形态和现代生活方式,延续着城市文脉。

多年未到上海,乍听“上海新天地”的名字,原以为是上海高耸云天的商业大厦。然而,身临其境,才猛然发现,这里就是昔日的上海近代建筑标志之一——破旧的石库门居住区。

如果说建筑是一个城市凝固的语言,那么,石库门就是正宗的上海方言。石库门博物馆通过对一幢楼的重新布置、家具摆设,原汁原味地再现了20世纪初上海一家人的生活形态。

穿过石库门弄堂拱门巷道,一条摇曳着烛光的商业街映入眼帘,尽管街道两侧云集了国际画廊、时装店、主题餐馆、咖啡酒吧等商业娱乐店面,但仰首可见的旧时门楼、老式阳台、几许雕花栏、孕育着“亭子间文学”的小阁楼,让来这里消费的人们在浓浓的怀旧情结中,安然享受现代生活。

以中西融合、新旧结合为基调,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上海新天地集中体现了“海派”文化包容、融合的特质。

上海新天地的成功运作,使这里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休闲时尚地标,日均客流量超过2万人次。2004年,“新天地”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基地”,成为通过文化建设带动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

“长三角”城市文化积淀深厚。从上海的“海派文化”,走进姑苏“吴文化”——

“七里山塘”,东连“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西连“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时率苏州百姓所开挖,因全长七里,故称“七里山塘”。又因曾是明清时期中国商贸、文化最发达的街区之一,而被誉为“神州第一古街”。

拥有近1200年历史的苏州山塘街,历经战乱、岁月侵蚀,损坏严重。为保护山塘历史文化遗产、再现山塘繁荣景象,2002年,苏州市组织专家小组进行专题研讨,启动恢复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工程。2004年9月30日,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正式开街,虽然仅有“七里山塘”的十分之一,却是精华所在。

如今,山塘老街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吴一鹏故居、泉州会馆、绍兴会馆、古戏台、美术馆、救火会、通贵桥等一应俱全。走在古朴的石条街上,看静静流淌的山塘水与款款而过的游船画舫,观高翘的飞檐和通贵桥上的串串红灯笼,听评弹艺人说一曲《苏州好风光》,足以感悟千年老街的历史韵味。

一条街,有时就是一座城市的历史。修复后的山塘街,成为苏州古城自然与人文景观精粹之所在,苏州文化、旅游、商贸中心之所在,被称之为“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代表”。

走出山塘的古韵风雅,来到苏州“鸟巢”——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总投资17亿元人民币建造的苏州科技文化中心。

“一颗珍珠、一段墙、一个园林”,是苏州科技文化中心建筑的主题。而建筑外墙由内层点式玻璃幕墙和外层金属幕墙组成,在玻璃幕墙外围,拼贴了无数的金属“钢丝”,这一细节与北京奥运会主场馆的“鸟巢”外墙十分类似。许多苏州人干脆把这里称为苏州“鸟巢”。

与传统文化中心不同,苏州“鸟巢”集合了大剧院、电影院、演艺餐厅、商业中心、科技展馆等功能,更强调了与观众的互动,堪称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文化艺术中心。在拥有1200个座位的大剧院里,我们看到最先进的、多功能镜框式剧场。舞台可利用面积达320平方米,为了使音效达到自然、纯正,大剧院内的天花板和墙壁使用了特别的反音罩,使声音在剧院内反射。在偌大的剧院里演出,完全不使用话筒、喇叭。

一个拥有世界先进设备的国际级舞台的大剧院,一个可以同时容纳500人用餐并欣赏国家级水平娱乐节目的演艺餐厅,一座IMAX影院和7个影厅的电影城,一个23000平方米的商业中心,一座艺术展馆和一个宽阔的星月广场。无怪乎,苏州人称:“鸟巢”,点燃了苏州的文化生活。而苏州“鸟巢”的建设,使这里成为“金鸡奖”永久评奖基地。

苏州博物馆新馆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和谐适度设计原则,使这里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具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与毗邻的拙政园、忠王府等传统园林建筑珠联璧合,形成一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

苏州文化建设并不满足于此。形成半径1公里、步行约10—15分钟的社区“15分钟文化圈”;打造“一城三圈三带”的文化产业格局,即古城传统文化产业;环古城河文化产业圈、环金鸡湖文化产业圈和环太湖文化产业圈;沿江文化产业带、沿沪宁线文化产业带是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愿景。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拥有八百里湖岸、湖中有山、山中有湖的无锡市以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入手,蠡湖新城、太湖新城,蠡湖、西施公园、惠泉山、寄畅园、水浒城等一片片古建筑的修复,一个个历史故事的演绎,使太湖山水与人文特质达到最佳组合。

“留住身边的记忆”——面对文化遗产,无锡以“申名”为载体,多元投入,唤起全社会的文保意识。2007年,全国首个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在无锡成立,已募集资金2400多万元。依靠社会资金的多元投入,无锡先后修缮了无锡县商会旧址、丝绸仓库、纸业公所、储业公所等10处历史遗迹,占全市修复总量的40%。

在挖掘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动漫游戏振兴基地等“十大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使无锡市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幅要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

编辑: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