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看“长三角”发展环境

来源:日照日报 发布时间:2008-09-25 07:00:00

  无锡市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本报记者 朱元理 王均薇 摄)

  本报记者 王均薇 朱元理

当国内一些企业正在畏难发愁,寄希望于国家宏观政策有所松动,寄希望于国际市场次贷危机对国内影响尽量减少时,“长三角”城市却主动出击,加快产业转型,使各项指标保持了较快的增速。

面对“长三角”的迅速“转身”,吃惊之余,我们也在深深思考:是什么支撑起“长三角”产业的迅速转型?

答案在于,“长三角”发展的整体环境。

正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大环境与各城市软、硬环境建设,共同成就了今天的“长三角”。

从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成立上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圈”概念初步形成;到“长三角”16个城市成立经济协调会,探索加强区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再到“长三角”地理范围由16个城市扩大为两省一市,“长三角”形成了以上海为现代服务业龙头,其余大城市为服务中心,中小城市为制造中心的经济一体化格局。

日前,国务院发布有关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上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思路,从全国经济角度谋划“长三角”的发展。

事实上,早在“长三角经济圈”概念形成时,江苏省、浙江省交通规划就围绕与上海连接展开。沪宁、沪杭甬、沿江、沿海等高速公路,苏通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编织起“长三角”区域交通网络。尤其是苏通长江大桥的建设,进一步拉近了苏北与上海的距离;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把宁波至上海、苏州、无锡的车程全部缩短到2小时以内,浙北、浙东南地区与苏南一起,更紧密地融入了大上海都市经济圈。

基础设施对接,使“长三角”合作内容更细致、更具体。从2004年开始,“长三角”16城市峰会把选择专题内容作为推进合作的重点。如,苏州工业园与上海开通了空陆联程中转快速通关,空运进口货物的平均通关时间从两三天缩短为5小时,物流费用下降了30%。“长三角通关一体化”体系建成后,整个区域物流效率都这样提高。

在学习考察中,苏州市委书记王荣介绍说,苏州正在规划建设与上海之间的城际铁路和轻轨。建成后,将实现苏州城区以及下辖5个县级市、5个区与上海市的快速连接。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大环境,为城市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期。为此,各城市不断优化软、硬环境,以大开放、大招商推动产业转型、经济发展。

无锡市出台了若干政策意见,对租金减免、资金补助、出口及人才奖励,创业启动资金、创业投资与担保、工作场所与住房及家属安置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最为人称道的是,无锡市“530”引才计划。该计划目标在5年内引进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从事科技开发项目的,经论证给予不低于300万元的创业投资。无锡对领军型“海归”有明确界定:在海外学习取得硕士学位,有5年以上海外工作经历(博士学位的三年以上),在国际某一学科、技术领域内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拥有市场开发前景广阔、高技术含量科研成果的领军人才;在国外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且其技术成果国际先进,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具有市场潜力并进行产业化生产的领军人才;在引领无锡市五大支柱产业和三大先导产业中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创业领军人才。今天,进入世界光伏前三强的无锡尚德电力控股公司,就是无锡“530”引才计划的成果之一。

在无锡清华紫光软件公司,迎面看到温家宝总理视察该公司时提出的“车、马、炮”三字要求,“车”,就是勇往直前的精神,“马”,就是与日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炮”,就是跨越发展的精神。温总理特别讲到,清华紫光能把总部迁到无锡,说明无锡的投资环境好,创新环境好。

昆山建设了全国首家集人才、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就业“三合一”市场,结束了过去劳动、人事、教育三个部门“分而治之”的局面。目前,昆山人力资源市场内设人才交流服务区、劳动力职业介绍区、综合档案中心和业务受理、洽谈等功能区。其中,人才交流服务区设有213个展位;劳动力职业介绍区可供128家职介机构进驻;综合档案中心区可管辖40万份档案资料,为“长三角”乃至全国企业提供人力资源。

在加快“硬环境”建设的同时,“长三角”城市把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作为打造软环境的重点。

为更好地接轨上海,盐城将招商引资变成“敲门招商”。他们瞄准上海一些国资大企业,一家一家地去“敲门”,上海纺织控股、上海电气、广厦控股、华谊集团等已经与盐城取得了实质性合作。

昆山成立了“马上办”办公室。从“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到建立“三个服务体系”“三条通道”“三个中心”,再到“马上办”办公室,昆山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的路径,跃然眼前。

在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身边,还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他们总能沉着面对、从容应对。

2007年,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交付了我国目前建造的吨位最大、造价最高、技术最新的30万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标志着我国在大型FPSO的设计与建造领域位居世界先进行列。

然而,谈到外高桥取得的成绩,该公司负责人却向我们介绍了一段艰难的历程:前几年,外高桥造船厂手里有20多条船的订单,钢材价格的上涨,使每造一条船带来的巨额亏损远远大于毁约的赔付。怎么办?

企业最不能损失的是诚信。外高桥召开新闻发布会,保证按期按原价向各船东交船。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依靠技术更新、缩短造船周期、提高产能,外高桥渡过难关。而今天,外高桥的许多客户都是历经昔日风波后的“回头客”。

面对明天,外高桥负责人坦言,企业不可能生存在没有竞争、没有压力的环境里。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贸易壁垒等制约因素在不断变化,企业只有依靠创新、提高科技含量,才有话语权。

编辑: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