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市委宣传部、日照日报社共同举办的“日照改革开放30年30事大型评选活动”,自8月初启动以来,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广大读者的积极参与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评选活动组委会根据读者推荐的线索,初步选出了50件候选大事,现予以公示,并将陆续在《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上逐一展示,最后采取群众投票和评委会投票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日照改革开放30年30事”。初选的50件候选大事如下:
1、日照港成为全国第九个亿吨大港
1982年2月17日主体工程开工;1989年12月跨入全国沿海十大港口行列;2003年5月两港重组;2006年10月吞吐量过亿吨,成为全国沿海第九个亿吨大港。
2、兖石、坪岚、胶新铁路建成通车
兖石铁路1982年3月开工建设,1986年1月10日正式通车;坪岚铁路1990年4月1日建成通车;胶新铁路2005年7月1日建成通车。三条铁路的建成通车,实现了日照与国内外的主动脉链接。
3、日照被列为全国第三批对外开放地区
1988年3月18日,国务院正式下文,将日照列为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地区。从此,日照走到了全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先后与日本国室兰市等5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与德国舍纳贝克市等近20个城市建立友好交流合作关系。至2007年,全市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项目1000余个,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
4、日照被首批命名为现代民间画画乡
1988年3月,我市被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近年来,我市现代民间绘画——日照农民画得到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市知名文化产品,多次在国家重要展览中展出,并远赴美国、墨西哥、法国等国家进行交流,进一步提升了日照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5、日照升格为地级市
1989年6月,日照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1992年12月设区带县,这是我市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我市跨越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性机遇。
6、日照经济开发区的设立
日照经济开发区于1992年5月8日正式设立,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03年5月10日扩展发展空间,面积由原来的10平方公里扩展到110平方公里,人口有3.5万增加到11万,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龙头和“窗口”。
7、日照被确立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1994年7月,建设部、国家计委发文,把日照和连云港并列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1995年7月,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外经贸部联合批复,进一步确认日照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并将日照桥头堡及日照——西安沿桥经济带的开发建设纳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从而奠定了日照在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地位。
8、全市“户户通电送光明工程”胜利竣工
1995年6月22日,全市“户户通电送光明工程”胜利竣工,为广大农村尤其偏远山村享受现代生活提供了电力保障。
9、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实现重大改革
从1995年开始,我市陆续对国有建设用地制度进行改革,在全省率先对商业、金融、旅游、娱乐、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用地和采矿权等全部实行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使供地方式实现了“阳光操作”、公开交易,这是我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的重大改革。
10、市直机关东迁新市区
1996年5月,以新市区市级机关办公大楼落成启用为标志,市直机关东迁新市区的目标基本得以实现。市直机关东迁,完善了城市布局,搭建起了城市发展的新框架。
11、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1996年,历经三年努力,我市以较高水平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自2007年开始,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生杂费,免除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义务教育学生国家课程教科书费,补助城乡贫困家庭寄宿费等,基本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全市“两基”目标的实现及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对全市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和市民素质提升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2、日照——北京特快旅客列车开行
1997年3月31日、4月1日庆典仪式分别在北京、日照隆重举行。日照至北京旅客列车的开通,拉近了日照与首都北京的距离。
13、我市完成中小企业改制重组
从1997年10月开始,我市企业改革全面进入结构调整、制度创新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逐步推开。此前已经历了政策调整、放权让利,转换机制、增强活力等阶段。
14、港城“高级快客”贯通国内主要城市
1997年11月18日,日照市唯一一家经营高级客车快速客运业务专业化公司——日照运总集团东方高速客运公司成立,并率先实行“航空式服务”,结束了我市无高级客车的历史。目前,运总集团营运客车已发展到570辆,其中高级营运客车35辆,客运班次通达京、津、沪、陕、辽、吉、黑、浙、闽等十三省市、五十多个地区,给广大群众出行带来极大方便。
15、建立农村生活和医疗保障制度
1997年,我市农村开始实行低保制度。至2005年,全市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两项制度的建立,使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病有所医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16、全市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
1999年11月底,全市农村电话达到7万多部,普及率由1989年的每百人0.07部发展到每百人3部,农村电话通讯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17、日照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
从2000年1月12日起,我市先后三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殊荣,标志着我市“双拥工作”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18、临港工业快速崛起
2000年1月14日,一期工程为两台35万千瓦燃煤机组的日照电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从此拉开了我市临港工业发展的大幕,日照木浆、黄海粮油、日照钢铁、威亚(山东)汽车发动机等一大批临港工业项目纷纷建成投产,对我市实施“港口立市”战略提供了有力地支撑。
19、日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建设
2000年5月,日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启动开发,2006年3月被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08年1月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现已开发配套面积18.63平方公里,共有94家企业投产。
20、日东、同三高速公路竣工通车
日东2000年11月9日通车,同三2003年12月26日通车。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40公里,我市的公路建设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21、日照首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
2000年12月,我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成立,标志着市商业银行步入全新发展阶段,2005—2007年度连续三年被山东省银监局评为“良好银行”;2008年7月27日,市商业银行在全国112家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第二。
22、连锁超市遍布城乡
2001年9月,我市首家大型综合超市——改造后的日照百货大楼隆重开业。随后,凌云、友谊等大型超市相继建成启用,立群、国美、银座、贵和等省内外著名超市也先后进入我市。各超市还纷纷到区县、乡镇、农村设立连锁店。至目前,已有230家综合性超市投入运营,全市现代化商业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23、日照大学城亮相港城
2001年11月,大学科技园管委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市大学城的建设正式起步。至目前,大学城内高校已发展到6所,在校大学生达5.5万人,构筑起了日照人才科技高地,成为我市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24、日照房地产业迅猛发展
从2002年开始,我市房地产业经历了由稳步发展到快速发展时期。截至目前,全市房地产企业达到135家。2002年至2007年,全市共完成住宅投资108.45亿元,住宅竣工面积399.12万平方米,上缴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6.88亿元。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市一大新兴产业。
25、日照实现与韩国客运直航
2003年6月29日,日照至韩国平泽的客箱班轮航线正式通航,这是我市第一条直达国外的客运航线。
26、日照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03年12月10日,我市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着我市旅游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07年来我市的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
27、全市农村交通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2003年以来,坚持以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问题为突破口,我市开通农村客运线路212条、客运班车697辆,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客车。2003—2007年,全市共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14.55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362公里,全市油路通村率达98.5%,新增直接受益人口156.6万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28、日照首创经济适用住房货币直补新模式
2003年,我市在全国首创经济适用住房货币直补改革,变过去的“补砖头”为“补人头”,解决了大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被誉为“日照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至目前,已有3047户受益,受益金额达1.64亿元。
29、日照接轨青岛、融入半岛城市群
2004年4月,我市作出了接轨青岛、融入半岛城市群的决策,就是牢牢把握我市特色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律,全面主动地做好接轨青岛、融入半岛城市群的文章,推动日照跨越发展。这一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进了日照与青岛两市经济和社会联动发展格局的形成。
30、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
2004年6月开始,我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大规模启动。至目前,已有2620个村、54万户通上了有线电视,进村入户率分别达到90%和60%。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使广大群众看上了质量稳定、信号清晰、数量众多的电视节目,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31、国务院批准设立岚山区
2004年12月27日,岚山区成立大会召开,成为全省第140个最年轻的县(区)之一。岚山区的成立,标志着岚山的发展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32、日照绿茶成为地理标志性产品
2006年3月,日照绿茶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性产品。至2007年底,我市茶园面积发展到12万亩,产量6185吨,产值4.5亿元,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的50.4%和74.5%,以雪青为代表的日照绿茶,已成为我市一大优势品牌产品。
33、日照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2006年3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领导为我市“国家环保模范城”揭牌。这一荣誉的获得,标志着我市环保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34、日照建成“国家卫生城市”
2006年7月13日,我市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成为《国家卫生城市标准》修订后获此殊荣的全国第一批、山东省第一个地级市。
35、日照沿海公路全线贯通
2006年10月14日,改造后的南沿海公路竣工通车,为实现日照“双城一区、轴向拓展”的城市战略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36、五征集团挺进汽车产业
2007年4月28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五征飞碟载货汽车成功下线,标志着五征集团正式实现产业升级、挺进汽车产业。目前,该集团已形成农用车、汽车、农业装备、汽车配件、电动车五大产业,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72亿元,跻身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强,成为国内低速载货车、三轮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世界著名商业杂志《福布斯》日前公布了2008年“中国顶尖企业榜”,五征集团连续第三年上榜。
37、日照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建成
2007年6月,随着水上运动基地的竣工,由灯塔广场、世帆赛基地、万平口生态广场和水上运动基地四部分组成的日照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建成。这不仅为我市打造“水上运动之都”奠定了基础,而且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沿海景观带。
38、城中村改造全面展开
2007年6月30日,随着《日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城中村改造的意见(试行)》的下发,标志着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走上了规范化轨道。今年,市委、市政府将城中村改造纳入12项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城市建设6项重点工程之一,优先选择了汛期涝情易发、群众要求迫切、改造条件成熟的15个村(居)进行改造。目前,已拆迁房屋2087处、25万平方米,安置房屋已开工建设近16万平方米,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为今后搞好城中村改造、加快城市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9、日照成功创建“中国金融生态城市”
2007年7月,日照市荣膺“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称号,标志着我市金融业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当月末,全市存贷款余额首次双双突破500亿元大关。到2008年7月又取得新突破:存款达633亿元,贷款达587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826倍和412倍,金融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40、日照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水上运动会
2007年8月28日至9月8日,在我市举行了为期10天的中国水上运动会,此前先后举办了470级帆船世界锦标赛、国际欧洲级帆船世界锦标赛等。这些重大赛事的举办,极大地提高了日照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41、深入持久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007年9月,在全省组织的公民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我市孙靖杰、王鲁颖两人分别荣获“全省见义勇为模范”、“全省诚实守信模范”;郑淑胜等7名同志荣获“全省道德模范提名奖”。我市所推典型在全省影响大、数量多。多年来,我市坚持不懈地开展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了像勇救落水船员的岚山童海集团1007、1008船组,侯大山、阎允荣、莒县10名农民志愿者、孙培杰等一大批先进群体和个人,有力地提升了公民的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42、日照供销“一个网络、两个平台”工程惠及全市
2007年9月,我市供销系统创造的“一个网络、两个平台”经验作为“日照模式”在全国推广。自2005年初以来,市供销系统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逐步探索建立起了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一个网络”,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两个平台”的服务新模式,收到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3、日照移动通讯用户突破100万大关
2007年10月,我市移动通讯用户突破100万大关,发展速度在全省名列前茅;联通、铁通等发展也很快。手机已成为普通百姓的重要通讯工具。
44、全市实现村村通自来水
至2007年,我市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的目标,三年新建成1530个村的自来水工程,受益人口达111.4万人。至目前,全市3056个村中有2700个村通上了自来水,广大农民从此喝上了方便水、放心水。
45、日照喜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2008年1月,建设部授予我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荣誉称号,这是中国城乡建设综合性最高奖项。
46、“四大战略”、“双轮驱动”助推日照发展
2008年2月26日,在市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职务调整后召开的第一次常委扩大会议上,新一届市委提出,在深入实施港口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生态建市“四大战略”的同时,强化对外开放、改革创新“双轮驱动”,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水平。“四大战略”最早于2001年提出,实施几年来成效显著。在新的形势下,新一届市委提出继续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和“双轮驱动”,这是立足市情、着眼长远、把握当前发展新机遇而做出的重大决策,选准了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方向、动力和突破口,必将对我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47、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荣膺全国高职“百强校”
2008年7月,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单位,从1200余所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国100所重点建设的高职院校,成为高职院校“211”,这标志着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水平已达到全国一流层次。
48、日照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
2008年8月1日,我市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部门,以关注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为构建日照全面发展战略新高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力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营造了平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49、我市停收个体工商和集贸市场管理费
自2008年9月1日起,我市停止征收个体工商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使全市54116户个体工商户10.78万人受惠,每年可减轻负担5300多万元。“两费”的停收,有利于减轻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的负担,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重要推动力。
50、山东安东卫国际水产城建成
总投资5亿元、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的山东安东卫国际水产城,于近期建成启用,成为全国最大的干海货专业品批发市场之一。
中共日照市委宣传部
日照日报社
2008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