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城市化社区应运而生

来源:黄海晨刊 发布时间:2008-07-18 10:02:00

社区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环境的变化往往能更直接地映射城市的变化。在日照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两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市区的几个社区,感受了居民的居住环境,了解了居民生活。

渔民变市民,渔村变城市

记者来到石臼街道的万平社区,看到的是一排排整洁的楼房,一尘不染的路面,生机盎然的绿化带。在待建工地的围挡上,喷绘着各种文明卫生标语口号,图文并茂,精彩纷呈。在窗明几净的社区活动中心的棋牌室,几个头发花白的老年人,在打扑克、下棋,悠闲自得,俨然城里人的生活。记者不由地啧啧称羡。社区支部委员王超感慨地说:“万平社区原来可不是这个样子。”

万平社区原本是一个有600多户约2000口人的贫穷渔村。以前由于经济落后,村民卫生意识差,村里垃圾遍地,街巷不整,每逢涨潮、大雨时,会有200多户居民的房屋被水倒灌,成为市区卫生管理的难点。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过程中,万平社区进行了城中村改造,拆除了破旧的平房,在原来的地基上垫高1.5—2米,建起了楼房,居民不必再担心房屋被灌。接着社区投资80多万元,将村里的600米长的明沟改成暗沟,使污水进入城市排污管网,加强了小区街巷治理,对社区环境实行硬化、绿化和美化。同时,村里还成立了保洁队,对街巷实行全天保洁,定时清运垃圾,广大居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昔日的小渔村变成了真正的城市社区。2007年被市爱卫会命名为“市级卫生村”。为把良好的卫生状况保持住,社区党委通过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进行卫生宣传教育,从思想上改造居民,督促他们养成卫生习惯,并制定了多项制度以及与经济挂钩等方式来督促居民自觉保持卫生。渐渐的,保持卫生从过去的强制执行成了社区居民的习惯。一位居民说:“看着这么干净的地面,谁能忍心再去随地吐痰。”

咱比城里人还城里人

像万平社区这样村居改建社区的还有很多。阳光社区原名海滨五路居委会,地处观海苑建材市场附近。记者看到,尽管街道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但街面依然干干净净,社区内整洁有序。社区支部委员张传岭说:“以前街道上堆满了木柴、垃圾等,人都很难进去;创卫以后,老百姓的卫生意识提高了,不再乱扔乱倒,垃圾实行定点存放,由六人组成的保洁队定时清理,社区环境大为改善,2007年被市爱卫会命名为市级卫生村。”当我们问起社区居民的收入来源时,张传岭介绍说:主要靠楼宇经济,这是创卫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以前,环境卫生太差,连我们自己都嫌脏,谁还愿来做生意?现在,环境变美了,生意人都愿来我们这里租房子,社区的居民由此富起来了。

在社区,记者看到了文体活动室,文艺队正在排练,队长王军香说:“生活好了,咱就跳呗、唱呗!咱比城里人还城里人呢!”

一张报纸架起连心桥

“你看这里,怎样防治手足口病、怎样洗手都写得明明白白!不光这些,村里每一笔开支也写得清清楚楚!”沙墩村村民老隋说的并不是什么正规报纸,而是沙墩村自办的《沙墩村务信息》——一张四开四版的小报纸。这张村报每月一期,村里的每家一份。一纸在手,村民应该怎样保健、应有什么样的文明礼仪,村里有啥新鲜事、供求信息、村务信息就全都有了。

村主任隋立春告诉记者:创卫之初,我们村卫生比较差,是创卫的老大难。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是村民的卫生意识差。于是,我们就从教育引导着手,村里开始编印《沙墩村务信息》,既向群众宣传一些卫生知识、文明礼仪知识,也传达一些上级政策、村规民约等,很受村民欢迎。渐渐地,村民们不再乱扔垃圾了,也不再乱搭乱建了,保持卫生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我们看到,村容村貌比创卫时期有了较大改观,街巷全部硬化了,卫生整洁了,墙壁上也没有乱贴乱画了;就连最难管理的菜市场,也彻底变了样。隋立春领我们来到菜市场,只见人头攒动,生意兴隆,人群忙而不乱,秩序井然,各类商品排列有序,地面干干净净。在有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他们按照标准要求,投资改造了村里的老市场,配套建设了相关设施,实行划行归市,加强卫生管理,大大改善了村民的购物、经营环境。村民王德爱今年在沙墩市场竞拍了一处摊位,跟爱人摆了个海鲜摊。她兴奋的告诉记者:“沙墩市场原来卫生很差,买的卖的都不愿来。现在可好了,上面有大棚,下面是水泥地面,还有专门打扫卫生的,条件比原来好多了,生意也比原来好多了。”

编辑: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