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日照“铁军”在北川

来源:黄海晨刊 发布时间:2008-07-08 09:06:00

道路是生命线,时间刻不容缓。5月31日,市公路局接到省交通厅公路局关于赴四川地震灾区抢通道路的通知。6月1日,两名先遣队员启程赶赴地震灾区,与前线指挥部进行接洽,领取任务,考察路情。6月2日,突击队全体人员、设备物资准备完毕,随时待命。6月5日下午5点30分,这支由46名精英队员组成,配有21台(套)先进设备的突击队启程了。在行进过程中,突击队争分夺秒、日夜兼程。

3天赶赴江油

因大型机械车辆行进速度慢,突击队经研究自6月6日起分为快车和慢车两组。由于原来拖运挖掘机、推土机等施工机械的拖盘车长22米,转弯半径过大,无法进入到施工现场,途中突击队及时调换了车长15米的拖盘车。炎炎烈日炙烤着公路,驾驶室里温度达35度以上,驾驶员累了就轮流上阵,饿了就啃口煎饼和方便面,渴了就喝口矿泉水。但他们深知,有很多灾民在大山里走不出来,有很多救命物资运不进去,不能停歇,不能懈怠。

6月9日,所有车辆到达江油市集结,与先期到达的两名先遣队员会合。

600公里路走了4天

此后突击队马不停蹄,继续连夜行军,绕行600余公里,经平武、黄龙、松潘、茂县等地,终于在6月13日晚7点历经8天长途跋涉后,抵达施工地点北川县小坝乡。

进入地震灾区后,突击队行进异常艰难。所经道路,要么在山腰,要么在山谷,两边峭壁嶙峋、深沟险壑,山上石块随时滑落,脚下滚石横行,驾驶员手心里都是汗,坐在车里的人大气不敢喘。行进的艰险,正如突击队员韩玉国在所作《入川记》中写到的那样“幽谷深千尺,奇峰入云端。诗仙叹蜀道,震后路更艰。头顶悬危石,车轮挨崖边。余震时时有,滑坡常常见。”

面对接连不断的恶劣天气、余震、泥石流、滑坡、塌方、飞石等艰难险阻,突击队员们机智应对,果断处置,边清障边行进。

6月12日,在墩上路段,突击队遭遇了严重险情,眼见有树木从山坡上跌落,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即将来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突击队领导临危不乱、沉着指挥,紧急组织落在后面的5辆自卸车火速通过。紧随其后,山体滑坡轰然发生,很多突击队员都惊出了一身冷汗。

6月13日,突击队抵达禹里乡,堰塞湖水已经逐渐退出,浸泡过的草木已经枯死,浸泡过的路基已经严重塌陷,有些塌陷的地方都接近路的中央,一旦机械车辆走上去,后果不堪设想。由于禹里大桥在地震中腹拱墩被震裂,腹拱砌石严重错位,桥上警示牌限重5吨,而突击队大型机械设备都重达20余吨,大型机械难以通过。关键时刻,这支专家型突击队的特点显现出来,1名研究员和4位高级工程师经过充分商讨论证,果断大胆决策,在简易加固后,硬是冒着危险冲了过去,抢得了宝贵时间。

突击队抵达小坝乡驻地时,乡里欢迎的人群站满了街道两旁,人们向突击队员鼓掌致意,孩子们则跟着车辆一直跑到小坝中学。学校里的老师张罗着搬桌子,送凳子,提热水。突击队连夜在院里搭建帐篷,安装简易床。

当晚10点左右,受4.0级余震的影响,驻地前方发生了严重的山体滑坡,约两公里路段被土石掩埋。面对因连续降雨、山体滑坡、道路严重堵塞、救灾物资只能依靠空投的现状,突击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当晚突击队5位负责人开会到深夜,天亮后他们立即冒着小雨,兵分两路,由小坝分别向开坪、片口方向施工,尽快打通灾区的生命线。

编辑: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