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卷
一、试题点评
试题依据“依纲不依本”的原则,不拘泥于任何版本的具体表述,将能力考查和解决多版本问题相统一,做到了试题的公平公正。试题重视对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山东卷)试题的形式比较灵活,出题方向较为新颖,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在选择题上改变了以往地理、历史、政治各自出题的方式,出现了同一段材料,从三个科目的角度考查的新题型。今年试题体现出的一些新特点,值得我们关注。
今年的试题,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及要求为命题指导思想,“考核目标”考查全面,“考核能力要求”层次性强。试题以主干知识为依托,通过创设新情景,使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突出了学科能力的考查,突出了试题的选拔性。
从试卷呈现方式看,较多采用了文字和图表的方式,注意了试卷呈现方式的多样性,考查考生阅读文字材料、解读图表、分析情景、进行人文理解等能力。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日益推广,高考试题中考查材料处理能力的比重也不断攀升,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今年高考涉及到“2008年奥运会”、“改革开放30年”、“可持续发展”、“家庭伦理关系的变迁”等热点问题。只不过山东卷比较巧妙地将热点问题冷处理,考查角度比较隐蔽,重点考查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今年的试题,从试题形式到试题内容,都突出了创新,变化很显著,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由知识立意转变到能力立意的特点。试题的整体设计融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试题启发
针对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体现出的新特点,对2009届高三文科综合复习备考提几点建议: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重视新情境的创设和运用。
在目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考试题出现了一个突出的变化,那就是课程观取代教材观。试题注重呈现新材料、新情境,考查的不是教材知识,而是课程知识。以前强调的是教材观,即依纲靠本;新课改强调的是课程观,教材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资源,因而高考命题会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设计问题。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应高度重视课程标准和山东考试说明的指导作用,重视新情境的创设和运用。
以教科书为依托,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
当前,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无论是基本技能的掌握,还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都以基础知识为本源。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要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完整的历史网络体系。否则,如果学生的主干知识没有网络化,他心里很没底,甚至复习了就像没复习一样,这也会导致学生信心不足,影响答题质量。
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为纲,突出学科能力培养。
今年的高考试题,能力测试的导向非常明确,严格按照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考核目标及要求进行命题设计。对目标中的能力要求考核全面,注重了对各项能力的层次性考查。因此,在高考复习教学中我们的立足点应该是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为纲,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种能力测试目标和要求落实到位。试题训练方面,我们要精选各地高考试题和各地统考试题,强化对高考四种能力的针对性训练,领悟并总结解答各种高考题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开阔思维。力求准确,力求规范,力求答题方法、技巧、思路有提高。
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时政热点焦点。
文科综合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其学科属性决定其必然与当今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关心的问题相联系,突出其“学以致用,资政教化”的社会功用。近年来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以当今社会和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与评价的试题大量出现。所以在平时复习时,应尝试以某一个社会问题为主题用文科综合知识展开综合阐述,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整体与逻辑性,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