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的奇迹
2008年5月29日晚11点,记者在网上打出《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一点搜索,显示网页达324000多条,距5月13日苏善生将这首诗在网上匿名贴出只有17天。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诗作者就在日照,就在我们身边,他已在日照工作生活多年。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瞬间,它打动了13亿中国人;瞬间,它越过了国界。
无数的人,无数双手,无数颗心,借助网络、手机短信及其他方式传播它,赈灾义演活动中、大大小小的募捐场合上,众多的主持人满含热泪朗诵它。
想一想,哪一个读它、传播它的人,不是怀着一颗悲悯善良的心?哪一个为它感动的人不是好人?
无情的是灾难,有情的是人类。
人们称它是一首最昂贵的诗。
上海盛大网络公司5月16日发表的公开信中,转引了这首诗,并宣布:“我们继续会是一位最冲动的赈灾者”。这首仅有两百多字的小诗从15日下午开始在盛大员工中以短信流传,盛大总裁陈天桥读到这首诗不禁潸然泪下。第二天,盛大宣布再捐款600万元,捐款总额达到1000万元。
“这首诗,价值600万元。也许是这次抗震救灾中最昂贵、也最有分量和价值的文字了。”有网友这样感慨。
据《解放日报》报道,5月18日夜,千余名旅法华人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为遇难同胞举行烛光祈福会。一位女士朗读这首诗时,人们再也忍不住悲痛的泪水,祈福会达到高潮。短短三个小时,主办方就收到7000多欧元捐款。
“这首诗打动了我们所有人。我们既然不能去救灾前线,就在海外筹款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吧!还有,举办这场祈福会最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国内同胞知道,我们不管身在何方,永远会跟你们心连心!”一名参与组织的留学生这样解释举办祈福会的初衷。
众多人建议,这首诗应入选中小学课本,纪念地震中遇难的孩子。
很多机构要购买版权,有人出价高得不可思议,但苏善生一一婉拒。苏善生说,这首诗已经超出个人创作意义,它是无价的,它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能用金钱衡量的东西或许很多,但这是一首不能用金钱衡量的诗。
一个人的爱情
三年前,苏善生来到日照。他是个文学青年,记者认识他较早,他还在报社有过短暂的实习经历。
苏善生,体重勉强过了百斤,身高刚够1米6,矮、瘦、单、薄,质朴得就像田地里的一棵草,就像个锄草或放牛的还没十分发育好的孩子。一般人不知道,刚过二十岁的他已经历了不少人生沧桑,已经有了不少人生故事,文学创作已有了可观的成绩。与之交谈,你会感到,他有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他时时单纯地笑着,但他分明有对人情世故的观察洞悉能力。那时的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小说作者。见到他时,他刚刚完成了长篇小说《鲈鱼》初稿,记者有幸先睹为快。再早一些,他写了一首诗:《亲爱的,请抓紧我的手》。那是一首悼亡诗——悼念他的第一位恋人,一位不幸夭折的恋人。可能,说它是情诗似乎更合适。苏善生说,他只写过三首诗,那是他平生长第一次写诗。《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脱胎于《亲爱的,请抓紧我的手》。
2008年5月12日,国之殇,民之痛。苏善生在网络上看到一张图片,上面是一只孩子从废墟里伸出来的手,于是他想起车站上病危女友伸过来的手。苏善生说他只用了10分钟就将《亲爱的,请抓紧我的手》改造成了《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时间是13日早上7时,很快他将这首诗在网上发了出去。他没有署名,他完全没有考虑署名的问题,他也完全没有想到这首诗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苏善生说:“我曾经用诗哭我的女友,这回是用诗哭更多的人。我无法去前线救灾,但我希望能用自己的诗祭奠那些遇难的孩子与妈妈。当时的想法就这些。”
5月22日苏善生被邀请到湖南卫视直播节目《五月的烛光》赈灾歌会后,既而接受《南方日报》采访,他拿出了最后的证据,也就是他发表在博客里的博文,以及一张截图,上面显示了一篇名为《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的Word文档,作者是苏善生,修改日期是2008年5月13日上午09:25的原稿。至此,真正的作者浮出水面。
苏善生出生于临沂费县一个贫寒的山村。初中毕业考高中,他因2分之差,需要交上5000元钱才能进入高中读书。2分=5000元人民币。
苏善生说,分数与金钱的关系给了我人生第一次强烈刺激,我是想去上学的,我想上到大学,然后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我想走出这一片山,这一汪水,做一个城里人,可是那5000元钱成了走出去的障碍,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障碍。
1999年秋天,苏善生仅十多岁,对许多孩子来说还是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年龄,他却开始读他的“社会大学”,靠打工养活自己。先是在房地产公司下属的铜字加工厂上班,一个月300元,每日接触硫酸和双氧水,手指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一次次地腐烂,愈合,再腐烂,再愈合。后来学习电焊,这是他认为最辛苦最脏乱最危险的职业,与他相伴的是360伏的电压,沉重的黑色钢铁,上百米高的建筑。
再后来,自学广告设计。
再后来,自己开了一家广告公司,那一年苏善生只有19岁。
这本应是大学校园的时光,他却经历很多年轻人很多年才能经历或终生都不可能经历的事。联系他的经历,你才能理解他为何小小年纪,却能在小说中对人性和各种社会问题进行与年龄无法相称的深度探讨。他是80后畅销书作者,他的文字与一般畅销书不同,有刚性,不绵软,不腻歪。
公司于两年后因资金无法周转以及各种原因破产。他自嘲地说道:这是很多白手起家小生意人的大众结局。破产的最大原因之一就是一个女子的出现,她就是他以《亲爱的,请抓紧我的手》来悼念的那位夭折的女子“芍药”(化名)。芍药的人生历程中有着比苏善生更惨痛的经历。
芍药出生在在东北一个林场家庭,六岁的一个冬天,父母在一次去山里砍柴回家的路上,随车跌落山崖,永远地离开了她。
在苏善生的眼里,芍药就是一个小妹妹。在两人陆续交往的岁月中,芍药一直喊苏善生哥哥。
2005年春天,苏善生正在办公室里查阅账目,外面是风和日丽的景色,芍药突然来找苏善生:哥哥,医生说我得了病,可能活不过一个月了。账目单散落在地上,随风乱舞。苏善生不相信那是事实,然而灾难来的就是如此轻而易举。
在苏善生眼里,芍药是自己的妹妹,是自己的女友。现在,芍药成了一个病人,一个绝症病人。苏善生说,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我也要带着你走。你的生命不该如此脆弱,你应该有着无比美好的明天。你怎么就真的得了绝症呢?
苏善生在长篇小说《鲈鱼》后记中写到:“我曾遇见一个女子,我曾轰轰烈烈地有过一次恋爱。她在05年离开我,是彻底的离开,从此世界上再也没有她的味道,她的痕迹。疾病总是恶意地夺走善人的生命,她那么单纯善良,无辜。真可笑,哪一个绝症患者不是无辜的。可是我总是感觉她应该是无辜的,她的死,是老天瞎了眼睛,是神失去了主导的灵魂。我写过关于她太多的文字了,有小说,有随笔,有散文,有诗歌。”
自从得知芍药的病情,他谁也没有告诉,就带着芍药转遍了各大城市的医院,从吉林到天津、北京,再到西宁,然后去了南京,接着是昆明、深圳,最后从上海又到了西宁,因为他听说那里的一个老中医有治疗白血病的偏方。
医生曾经告诉他,治愈的希望是万分之一,还是回家吧。他没有带着芍药回临沂,他把荒于打理的公司低价卖给了朋友,用换来的十几万块钱继续给芍药看病。
有一次在奔波的车站上,芍药突然不愿意上车,对苏善生说,既然命运已经注定,我们还是不要走下去了。苏善生的泪便哗地下来,他说,那是他在整个过程中,第一次大哭。明知是没有希望的路,却还是傻傻地欺骗自己,以为自己真的可以创造奇迹,以为坚贞的爱情一定能超越生命。
苏善生还是决定继续走下去,他就是在这时候抓住芍药的手,拉上长途汽车。他对芍药说: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抓紧彼此的手,我们就能看到希望!
2005年初冬。苏善生与芍药来到日照,他们看到了海。
海边,深夜,芍药爬起来,开灯,摇醒苏善生。
她说,给我镜子,好吗?
苏善生没有给她,他不想让她在离开人世的时候看见自己美丽的容颜被摧残得惨不忍睹。他抓紧芍药的手说,你是最美的,你对我来说永远最美。
她听话地躺下去,永远没有醒来。苏善生醒来的时候抓紧的那只手已经冰凉透骨。
后来,苏善生猜测那一刻的芍药,一定是预测到了自己的归宿,她是看见那美丽的死神来了。
一个人离开了世界,一首诗诞生了。苏善生说,《亲爱的,请抓紧我的手》是我的哭泣,它不是为了发表为了让人看的诗。
芍药走后,苏善生就留在了日照。生意破产,女友弃世,离家出走,四处奔波,人生到了彻底的低谷。中国的孩子,在他这个年龄,还大都处在家、处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但他不想回家,他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他开始在日照打拚。他投奔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公司老总在临沂设的一家广告策划公司,就是苏善生失学后第一个打工的地方。那位老总很赏识他,资助他自修了西安交大经济管理学。这一段生活工作经历,成就他后来的长篇小说《圈来套去》。
在完成《圈来套去》之前,他已完成了《鲈鱼》。《鲈鱼》和《亲爱的,请抓紧我的手》一样,也可看作悼亡之作。去了的人怎么能回来,累了的人再也无法醒来。苏善生说,我无法忘记你,我只好用写作来淡忘你留下的味道。
一个人的战争
6月5号左右,苏善生将作为志愿者奔赴灾区,在那儿呆数月。
5月29日晚,本报记者对他再一次采访。我们是多年的文友,对他很熟悉,但这首诗给他的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太多的东西。我们不能不对他进行最新的采访。《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作者一被确定,苏善生就不得安宁。新华社等众多媒体采访了他。现在,他每天接到无数要求采访的电话,他只好婉拒或关机。
记者:善生,你觉得到此为止,这首诗改变了你的什么?
苏善生:没有,什么都没有改变。我还是我。我是靠文字为生的人,我当时只是以歌代哭,后来的这一切都是我想不到的。
记者:这首诗已经不是单纯的诗,而是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一种人类在网络时代在巨大灾难面前的神话,文化神话、感情神话。
苏善生:对,是这样。它的作者是谁真的很不重要。我不打算争取著作权,这诗的作者其实已经不在了。没有我去世的女友,没有那些遇难的孩子和妈妈,哪里会有这个诗歌。这诗歌的作者是他们,是我替他们写的。是我的祭奠,是我最沉重的哀悼。我只是一个刚好路过的代笔者。情到深处,不能自己把这种情感宣泄出来。就这首诗的影响来看,说它的作者是中国,是中国人,是全球华人,也是可以的。我希望在以后的流传中,不要记住我的名字,也不要去想作者是谁,只要你们能记着这首诗歌就足够了,作者就已经很高兴。我想让众人明白他要的应该不是荣誉,而是你们的笑脸和未来的希望!我希望,在以后的流传中,不要去想作者是谁,更不要去争辩谁才是原作者。我们关心的,应是遇难的同胞们,和赈灾救助,而不是空论这些没有多大意义的事。
记者:一年前,你就报名参加了青年志愿者协会。现在,听说你马上要作为志愿者奔赴绵阳。与这首诗有关吗?
苏善生:无关。组织者不知道我是作者。我有通过自学获得的心理学结业证书,符合条件。我是去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的。很多天前,我就说过,如果需要,我会随时奔赴灾区。
记者:您好像特别关心在灾区的孩子,在您看来受灾的孩子目前最缺的是什么?我们在哪些方面可以帮助他们?您有什么具体的计划去帮助他们吗?
苏善生:孩子如今需要的应该是尽快恢复心理平静,走进教室。而且如今各类考试就要到了,千万不要因为地震影响他们的前程。既然我们失去了过去,但是我们要策划好未来。我认为一些孩子需要心理援助比经济补助要多得多。他们的心灵创伤了,需要有人来抚慰。希望国家来重视这个情况,儿童,少年,青年的心理辅导太重要了。
记者:有人提议这首诗应该入选中小学生课本,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苏善生:我以私人的角度,当然希望能入选学生课本。这是那个历史的记录,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当然还要看教育部门的意见。但是我真诚地申请,把这诗歌选进去吧,它的价值是所有知识不能估量的。而对于下一代,让他们铭记的应该是中国是震不垮的,中国永远是他们心目中最伟大的中国。
……
在5月22日晚上湖南卫视播出这首诗的时候,苏善生现场修改了一下,加了一段,其中有一句:沉重的砖头,用爱挪走!
是的。一个人的一点点力量,乘以13亿,就成为无与伦比的巨大力量;一个巨大的灾难,除以13亿,就成了可以化解能够克服的灾难。正是广大人民的力量,爱的力量,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经受了考验,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成长。
苏善生这样解释他为自己取的笔名:
苏醒:性格缺乏控制力和理性,让自己要时刻保持苏醒;
善待:看过了世态炎凉人生百态,只有记得善待才是真正的人生;
生命:生命才是一切,也是最难懂得的词语。
苏善生少年失学,青年失去情人,很小就开始承受生活的重压,开始了他“一个人的战争”。但他在苦难中长大了,他从苦难中获得了营养,学会了对生命对爱的尊重。
苏善生不承认这首诗对他有什么改变。但作为对他了解较多的朋友、文友,还是感受到了他的变化。他的视野更开阔了,他的爱心被放大了。这首诗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好像是偶然,但也是必然。苏善生有这种心理基础。苏善生对一个人的爱是真诚的,对无数人的爱同样真诚。他用心,和全国人民一道迎受抗击了这场灾难。他在这场灾难中又成长了一截。他是个有成长潜力的人,是个有成长潜力的作家。
这首诗的影响还在继续。
四川方面已经决定,在北川县城废墟建地震纪念馆,建一堵中国大地上不曾有过的“哭墙”。哭墙上将镌刻亡者的名字和这首诗。
《圈来套去》正在畅销,《鲈鱼》即将付梓。苏善生宣布:《鲈鱼》的全部稿费,将捐献灾区。
再过几天,苏善生即奔卦灾区。我们会继续关注他。
孩子 快抓紧妈妈的手
孩子 快抓紧妈妈的手
去天堂的路太黑了
妈妈怕你碰了头
快 抓紧妈妈的手
让妈妈陪你走
妈妈怕
天堂的路太黑
我看不见你的手
自从 倒塌的墙把阳光夺走
我再也看不见你柔情的眸
孩子 你走吧
前面的路再也没有忧愁
没有不爱读的课本
和成长的烦忧
你要记住我和爸爸的模样
来生还要一起走
妈妈别担忧
天堂的路有些挤
有很多同学朋友
我们说不哭
哪一个人的妈妈都是我们的 妈妈
哪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
没有我的日子
你把爱给活的孩子吧
孩子
不要哭
可是泪水该往哪儿流
沉重的砖头
用爱挪走
孩子
你慢慢地走
有天下妈妈眼睛的照耀
天堂的路会好走
妈妈你别哭
泪光照亮不了我们的路
让我们自己慢慢地走
妈妈
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
记住我们的约定来生一起走
(2008年5月22日修改版)
亲爱的,请抓紧我的手
——为离开我的那个人
亲爱的
请抓紧我的手
去天堂的路
不好走
抓紧我的手
让我陪你走
亲爱的
我怕
没有你的日子里
怎能抓住你的手
自从那一天的辗转
我已无法回头
我再也感受不到你的温柔
亲爱的
你走吧
前面的路
再也没有忧愁
没有病痛的折磨
与大小医院的奔走
亲爱的
别担忧
天堂的路
很宽
海边凌晨的时候
只有我一个人在走
愿你找到爱你的人
没有我的日子
你把爱给她吧
亲爱的
我们不哭
泪光照亮不了我们的路
我们已有各自的方向
记住彼此的模样
记住彼此的约定
来生一起走
(本诗写于2005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