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嫦娥”准备今晚奔月

发布时间:2007-10-24 09:19:19

  新华社西昌10月23日电(记者 孙彦新 李宣良 白瑞雪) 23日在西昌进行的嫦娥一号卫星绕月探测飞行任务情况介绍会上,有关科技人员介绍说,卫星发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根据天气预报,未来数天发射场天气情况适合卫星发射。
  有关技术负责人介绍,2004年初正式立项至今,绕月探测工程经历方案设计论证、初样研制、正样研制和发射实施4个阶段。
  嫦娥一号卫星和用于发射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分别于两个月前和一个月前进入发射场,先后完成了单元测试、分系统测试、系统测试。从测试厂房转到发射塔架后,又进行了各系统间的联合测试,并进行了多次状态总检查。
  目前各系统状态良好,记者23日下午在现场看到,各岗位科技人员精神状态饱满,发射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发射前12小时将进入发射程序,目前仍瞄准24日至26日的窗口前沿发射。

 

发射前数千群众
将有序疏散
  新华社西昌10月23日电(记者李宣良 孙彦新)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当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周围和火箭弹道下方的群众将按计划进行疏散。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涉及群众数千人,卫星发射中心将与地方有关部门一起做好疏散工作,力求做到不漏一人。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火箭发射时进行附近群众疏散,是各国发射卫星时的惯常做法。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装有大量液体燃料,发射时一旦出现意外可能危及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火箭如果在上升段出现意外,也可能对火箭弹道下方的群众造成影响。
  “每次发射我们都进行当地居民疏散,现在已经形成一套有效的工作程序。”这位负责人说。
  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前2个小时,开始对安全半径2.5公里范围内的村民进行疏散,发射前1个小时疏散至安全区。涉及人员包括卫星发射中心附近的八一村、那基村的村民,3号山头的森林管护人员,泽远派出所至八一村报废铁路沿线的人员、田间劳动人员、工程施工人员、铁路工作人员和零散参观人员等。此外,火箭弹道下方的泽远乡园艺场至沙坝镇二村沟一线的群众将就地疏散。
  疏散过程中,地方政府负责群众疏散动员教育和安全防护知识宣传,组织群众按时到达指定位置,维护疏散秩序;公安部门负责发射日交通管制,维护社会治安和疏散秩序,确保社会稳定;卫星发射中心负责下达疏散任务,检查疏散情况,发生意外时及时组织部队抢险救灾。
“嫦娥”征途漫漫
需10次“保驾护航”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 曹智 徐壮志) “从地球到达月球轨道至少需要10次较大的轨道控制,嫦娥一号卫星飞行控制是目前我国发射的航天器中最复杂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专家23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
  嫦娥一号燃料的重量约占总重量的一半,奔月过程中发动机至少需要长时间点火10次,下达各种指令2000多条。相比之下,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仅需3次左右的轨道控制,下达200至300条指令。
  10次点火控制的全过程是:
  第一次点火,抬高近地点:火箭把卫星送入轨道约一天后,地面注入指令,卫星主发动机点火实施变轨,将近地点抬高到约600公里,让卫星经过测控站上方时速度相对减少,便于后续控制。
  第二、三、四次点火,让卫星不断加速:这3次变轨目的都是加速,每变轨一次,卫星的速度就增加一点,通过3次累积,卫星加速到10.916公里/秒以上的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最低速度,向月球飞去。
  第五、六、七次点火,修正卫星的飞行方向:从地球扔一块石头到月球上的概率,相当于用步枪击中20公里外靶子靶心的难度。要知道,即使是奥运射击冠军,超过两公里也很难打中10环。因此,嫦娥一号卫星计划在地月转移段的第17小时、41小时、90小时前后,3次发动机点火进行中途修正。
  第八次点火,紧急“刹车”捕获月球:当卫星终于看到月球的时候,如果不能成功“刹车”,就会沿切线与月球擦身而过,飞向距离地球200万公里以外的深空,永远错过与月球“约会”的机会。因此,“刹车”控制被看作是最关键也是风险最大的一次,决定着嫦娥一号卫星能否成为一颗月球卫星。
  第九、十次点火,建立精确的绕月工作轨道:通过这两次变轨,卫星建立起周期为127分钟的绕月球两极飞行的圆形轨道,完成调整姿态,使科学探测仪器对准月球进行探测,太阳帆板对准太阳吸收太阳能,天线对准地球传输数据和接收指令。至此,卫星完成总里程100多万公里的奔月行程,开始科学探测工作。

编辑:cr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