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玉博
她,20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照料过5位老人:体弱多病的公公,瘫痪14年的婆婆,已经故去的老公公,现年78岁已偏瘫14年的婶婆婆,现年85岁患严重气管炎的叔公公。她先后获得了“感动日照十大新闻人物”、“山东省尊老敬老好儿女标兵”、“山东省十大孝星提名奖”等荣誉。在她的熏陶和带动下,尊老爱老在山乡蔚然成风。
她,就是丁元英,东港区西湖镇响水河村的一名普通村民。
■用汗水滋润老人
1977年,丁元英从西湖的铨元村嫁到了响水河村。丈夫是个民办教师,整天忙碌在三尺讲台上,她则精心操持着家务,日子过得悦心红火。
谁料“天有不测风云”,19年前,婆婆因患脑血栓瘫痪在床,吃喝拉撒全都需要人照顾,公公年事已高,生活不能自理。虽说公婆儿女不少,但老大老二都在外地工作,老四是先天性弱智,弟媳撇下不满周岁的孩子改嫁,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病的病。
“屋漏偏遭连阴雨”,68岁的婶婆婆也瘫痪在床,叔公公因气管炎生活困难,两位老人又膝下无儿女,照料一家老少10口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当时,丈夫曾想辞职回家,但丁元英坚决不肯,并表示困难再大也要支撑下去。
老人们醒得早,她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轮流跑到婆婆、婶婆婆屋里端尿盆、换床单、晒被褥,帮老人梳头、洗手、洗脸,再端上热腾腾的饭菜。睡前,再到老人们的屋里转一圈,把老人们安顿好。
冬天,她早早给老人们生上炉子;太阳好时,她把老人们背到院里晒太阳;每隔三两天,她都要给两位瘫痪的老人擦洗身子,14年来老人身上从没有生过疮。
由于积劳成疾,她患上了颈椎骨质增生、腰间盘突出和关节炎,可她从未在老人面前叫过苦。她先后做过两次手术,但总共住了不到一个月的院,因为老人们需要她照顾,孩子们需要她照看。
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这个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婆婆瘫痪后幸福地生活了14年;公公89岁去世时是全村寿命最长的老人;婶婆婆现已能下床自理;儿子和侄子都考上了大中专院校并参加了工作。现在的丁元英一如既往地照顾着叔公公和婶婆婆。
■用心灵感应老人
为了让老人活得开心,丁元英付出的更多。村里修了水泥路、建起了新学校,她轮流用小车推着老人出去看;家里安上了电话,她拨通后让老人第一个和在外的亲人拉呱;买来了彩电,她先搬到老人的屋里……公公、婆婆们逢人便说,“我们遇到了天下最好的儿媳妇。”
小侄子年龄小,为了照顾方便,她干脆把他接到自己家细心照料。尽管生活非常艰苦,但她总是教育自己的孩子,有好吃的先让给爷爷奶奶和小弟弟。她自己却省吃俭用,从不舍得吃点好东西。无论生活多困难,多年来,丁元英从没让老人们吃过一顿剩饭,一日三餐没有一次重样的。
尽管家中生活比起来不是很好,但一家老小生活得有滋有味。家中三位老人去世的时候,最后一顿饭,他们都坚持让丁元英给喂,这让她感到无比宽慰。婆婆过世前两天滴水不进,她小跑四里地买来了西红柿,做了婆婆最爱吃的西红柿蛋汤。
2001年,丈夫转为公办教师。生活条件稍有好转后,她立即说服丈夫,在自家房后旁盖了两间新屋,把叔公公和婶婆婆接过来住,自己和丈夫却住着20年前建的破旧房屋。
■用言行感动社会
她的言行不但影响着自家,也感动着整个乡里。她的儿子和侄子从小就懂事,放学回家总是抢着帮妈妈干活,照顾爷爷奶奶,从不给妈妈出半点难题。参加工作后更是勤奋、敬业。
去年,大儿子认识了在友谊商店上班的女朋友,当女朋友知道丁元英的事迹后,动情地跟婆婆说:“姨,你把一切都奉献给了老人,除了咱家人我什么也不要。”成亲后,每逢节假日,小夫妻俩都会回家看看。看着儿媳带回的礼物,丁元英爬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丁元英到市中医院看病,医生听说是她,立即免去了所有的检查费。丁元英在地里干活晕倒,乡亲们二话不说轮流背着跑到医疗所。村里尊老敬老的光荣榜上,丁元英始终占着首席。响水河,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村,始终荡漾着文明和谐的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