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心公园,村里笑声最稠的地方
发布时间:2007-10-02 09:07:02
本报东港讯(通讯员
刘惠)交相辉映的池塘亭台、相映成趣的绿地花丛、欢乐和谐的娱乐场景......看到这儿,你或许会认为这是城里的哪个公园,其实,这只是东港区农村街心公园里的普通一景。
为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水平,满足农村群众求知、求新、求健、求美的需要,今年以来,东港区将农村街心公园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头戏、作为当前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的“四有标准”之一来抓,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村居建设街心公园。到目前,全区已新建、完善农村街心公园50个。其中,已建成较高标准的街心公园37个。每到清晨和傍晚,村民们到公园里或打球,或跳舞,男女老幼各得其所,其乐融融,一幅和谐优美的新农村画卷。
在街心公园建设过程中,东港区始终坚持以实用和节俭为原则,不额外给村民增加负担,确保把好事办到老百姓心坎上。尤其是在公园选址问题上,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就势选点,不允许圈地造景,不追求大拆大建,重点对村头、村内水塘、水沟和老院子、空心地带等部位进行整治改造。因此,农村街心公园建设之初就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赞成,很多村民还自愿出工出力,以实际行动支持文明家园的建设,两城镇东河南村街心公园里有棵最大的雪松就是村民捐赠的。
按照区里的指导意见,各镇街道都确定了1-3个试点村,根据村庄实际,不搞“齐步走”和“一刀切”,各有侧重,民主选择,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在指导和建设过程中,坚持“花小钱、办大事、办实事”的原则,对于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村,建设标准较高、功能齐全的公园、广场;对经济条件一般的村,主要采取拆旧除垣、拆墙透绿、整理文化大院等办法建设。涛雒镇孙家村原有一个十几亩的芦柴汪,经过村“两委”运用市场化手段与有关单位合作,既建起了小公园,又建设了文化广场、购物超市、幼儿园等附属设施,把街心公园建成了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本村及周边村1万多名群众受益。
街心公园建起来了,改变的不仅仅是农村的旧面貌,更重要的是给农民带来了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时尚健康的生活理念,边际效应不断扩大。现在的东港农村,蹲墙根、扯舌头的少了,聊经济、谈致富的多了;凑堆喝酒、打牌赌博的少了,追求时尚、读书看报的多了......争当新型农民,争做文明家庭的农村新风尚已经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