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俄英外交战 针尖对麦芒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7-07-22 08:23:02
 俄罗斯政府外交部19日将近14时(北京时间18时)通知媒体记者,两个小时后将由外交部首席发言人米哈伊尔·卡梅宁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

    通知说,卡梅宁将谈及俄罗斯与英国的关系。

    莫斯科时间大约15时45分(北京时间19时15分),即新闻发布会举行前15分钟,记者注意到,英国大使托尼·布伦顿乘坐一辆使馆轿车抵达俄罗斯外交部,一言不发地走入大楼。

    这一场面,记者们等了3天。    

    意料中事

    等待,其实不止于记者。

    英国外交大臣戴维·米利班德16日在英国议会下院宣布,因为俄罗斯方面拒绝引渡前特工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中毒死亡案的嫌疑人,英国方面决定驱逐4名俄罗斯外交官。

    英方选择“高调”,俄方并不急于回应。

    俄方外交部副部长亚历山大·格鲁什科17日指认英方自寻“对抗之路”,预告俄方反应将“恰当而有针对性”。

    连续3天,英方在等待,媒体在猜测:俄方将作哪些反应?

    俄方19日作出的反应在意料之中:以“对等回应”方式驱逐4名英国外交官。

    除了驱逐,双方还将施加签证限制,目标是对方官员。至于其他双边制裁措施,在媒体看来没有太大意义。俄罗斯与英国的政治关系尽管降到了最低点,但双方无意损害经济和贸易关系,无意中断正常民间往来。

    英国驻俄大使布伦顿17日放风:“我们不希望……对俄罗斯当局的失望影响到经济层面。我们希望英俄经济往来继续发展。”

    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格鲁什科表态:“我们会考虑到普通公民的利益。”

    双方“到此为止”,不再采取举措让外交战进一步“升温”,是不少外交分析师的预期。

    “微型危机”

    俄方19日宣布驱逐英国外交官之际,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正在莫斯科以东650公里处的萨兰斯克市郊外陪同芬兰总统塔里娅·哈洛宁和匈牙利总理久尔恰尼·费伦茨。

    站在一座农舍前,普京面露微笑告诉记者:“我认为,我们将会克服这场微型危机”。

    路透社记者奥列格·谢德罗夫报道说,普京当天忙于以当地少数民族举行的庆典活动“款待”芬兰总统和匈牙利总理,甚至一改昔日给人留下的“拘谨”印象,跳了一圈匈牙利舞。

    “我高兴能够与大家见面,”普京告诉庆典参加者,“这不仅显示伟大的文化应该有什么内容,而且向人们显示在欧洲应该如何合作”。

    这一席话不仅说给芬兰和匈牙利客人听,显然也对俄英关系有所指。

    美联社记者吉姆·海因茨还记得,普京2000年就任总统不久,在莫斯科一家颇为安逸的饭馆与时任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一同喝啤酒,可算是俄英关系“热络”时期。

    海因茨认为,普京与布莱尔“不睦”始于2002年底,双方见面时尽管还力图让摄影记者在新闻照片上留下“微笑”,却开始围绕是否应该对伊拉克动武公开表述双方渐行渐远的政策立场。

    俄英外交战的起因是前俄罗斯特工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2006年11月1日在伦敦因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英方要求俄方引渡“嫌疑人”安德烈·卢戈沃伊,遭俄方拒绝,理由是俄罗斯宪法不允许。

    俄方允诺,如果英方提供确凿证据,可在俄罗斯境内审理卢戈沃伊。

    盟友帮腔

    利特维年科中毒死亡案发生在布莱尔当政时期,但布莱尔未及采取外交行动向俄方施压,就交班给了戈登·布朗。

    一些分析师说,布朗今年6月底就任首相,有意在外交上有所动作。

    布朗16日在德国首都柏林说,他不会为英方作出驱逐俄罗斯外交官的决定感到“歉意”。

    为避免与俄方“单打独斗”,宣布驱逐俄罗斯外交官之后,英方连日向西方国家盟友做说服工作,试图赢得“舆论支持”。

    于是,美国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表态,呼吁俄方考虑英方要求。

    欧洲联盟轮值主席国葡萄牙18日发表声明,对俄方表示“失望”,要求俄方尽快与英方“合作”。

    然而,细读这些“盟友”的言辞,可以发现,它们更多是在“静观”事态,英国实际所获得的支持不多,也不坚定。

    相反,俄方采取对应措施之后,一名葡萄牙总统府官员以匿名方式表态,希望俄英外交战不要恶化,更不要损害俄罗斯与欧盟的关系。

    至于如何协调立场,这名官员说,欧盟成员国定于23日展开讨论。

    西方以及欧盟国家有赖于俄罗斯能源供应,尤其是天然气供应,也有赖于俄罗斯提供反恐合作和帮助化解一系列全球和地区难题,包括中东和平、伊朗和朝鲜核问题以及科索沃地位。

    光是英国企业时下就在俄罗斯有数十亿美元投资,将会对英国政府施加影响,让它对俄方慎重采取下一步举措。

    围绕俄英外交战的前景,“全球洞察”智囊库的分析师纳塔利娅·列先科说,双方眼下“遭到冒犯的感觉过于强烈,难以寻求和解”。她认为,俄英近期将会继续尽力宣泄各自不满,然后才会有某一方采取主动,与对方接近。

    媒体非议

    实际上,俄方宣布回应措施前一天,英国首相布朗的发言人迈克尔·埃拉姆18日发表一段讲话,一度由媒体解读为暗示双方如何妥协。

    埃拉姆说,利特维年科中毒死亡案应由一家英国法庭审理。

    媒体记者推断,这段话似乎没有意义,除非能像审理1988年美国泛美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客机在英国苏格兰小镇洛克比上空爆炸案那样,在持中立态度的第三国审理嫌疑人。

    致使客机上59人死亡、地面上11人丧生的洛克比空难2001年由一家苏格兰特别法庭在荷兰宣判一名利比亚嫌疑人终身监禁。

    但是,布朗的发言人随后更正说,“我们要求(利特维年科一案)由一家英国法庭审理,在英国本土审理”。

    唐宁街10号首相府说,如果发言人先前的讲话造成了“误解”,那是出于“无意”。

    对政府如此态度和如此举措,英国《泰晤士报》外交编辑理查德·贝斯顿评论说,“戴维·米利班德惩罚克里姆林宫的决定……构成风险,即挑起一场伤痕累累却让英国无法获胜的大战”。

    以《英国挑起一场大战,却无法获胜》为题,贝斯顿写道,英方不应该激起俄方结果难以预测、也无法令人愉快的反应。

    美国《时代》周刊记者凯瑟琳·迈耶则认定,英方驱逐俄方外交官“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一个象征性姿态,没有人会期待它能打破(俄英之间围绕利特维年科中毒案的)僵局”。(徐勇)

编辑:解贵民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