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 > 图说日照
我要投稿

文心耕砚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07-07 11:05:05

文 心 耕 砚

莒砚暨莒砚砚拓题跋艺术展


        砚者、文房之器也,始于远古研磨器,定型于汉,至宋代逐步有著称于世的端、歙、洮、澄泥之四大名砚,在农耕文明时代读书人劳作在砚上,故砚也称为砚田。在数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中,砚既是文人雅士吟诗作文之地、也是文人修养品格的物化、更是印证历史特征的艺术人文之物。

        “莒砚”因产于山东省莒县而得名,是“鲁砚”中的一个品类。它包含浮来山砚、龙尾砚、温砚、燕子石砚等九个品种,具备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发墨如油而不损毫、砚池内墨汁久储不涸等特点,是书画家理想的创作工具。时序更新,虽然莒砚退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舞台,但它仍然以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显著的地方文化特色,是为莒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莒县古为莒国,春秋中早期鼎立齐鲁。莒国文明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非遗异彩纷呈。莒砚制砚技艺是日照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涵养的是莒地文化情感,凝聚的是莒人工匠精神。莒砚制砚艺人辈出,他们以砚为田、辛勤耕耘,一方方匠心独用的莒砚蕴含着雕刻、书画乃至历史、文学等丰富内容,蕴含着创作者的巧思与寄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新时代如何把莒砚制砚技艺原汁原味地传承好,不让老手艺失传并不断发展?党中央文化强国的号召、县委县政府文化树县的战略,要求文化工作者、爱好者、民间艺人必须适应时代要求、践行文化引领使命。这就需要让莒砚制砚技艺在扎根生活的基础上、在做好传统技艺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在对美好生活热爱和追求的过程中,进行守正创新式的传承。

        因此,新时代的莒砚制砚者就要把莒文化丰富的内涵融入非遗技艺展现之中并适度结合,让社会大众在接触认识非遗技艺的过程中了解感受莒文化。莒砚制砚技艺作为一种爱好不应只是个人精神上的追求,更是我们在以砚为载体传播莒文化的过程中所必须做到的薪火相传的道义担当。

        本次莒砚暨莒砚砚拓题跋艺术展中的砚雕作品共历时两年完成,原材料有莒地古砖、浮来山石、古砚、燕子石等等,作品创意包含莒地历史典故、象形文字、山水器物等。特别鸣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刘克唐先生亲笔为砚屏引首题跋,后期将陆续邀请莒地书画家对所展莒砚进行砚拓题跋。这是莒县砚界有史以来的开山盛事,也是书画家和砚作者为全县民生工程--莒国古城建设项目而凝心聚力、增砖添瓦的一次献礼之作。

        “文心耕砚”—这是我们试着将莒文化的部分元素融进莒砚、以莒地人文之心入砚的一次实践。“投石问路”—意在让观者通过作品系统的了解莒文化中包含的孝顺仁厚、崇文重教、包容尚义、开拓创造等方面的内涵;领会匠心与文心的深度碰撞与有机融合;感知文化工作者“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守正创新精神;感受莒文化这颗璀璨的明珠在新时代所散发出的无尽魅力!

(砚拓及题跋后期发布)


一、人 文 之 莒

       古莒文明源远流长。考古发现距今约五六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中后期,莒地陵阳河周围出现了几个原始部落,学术界公认为莒国就起源于当时的莒氏部落和莒方国。勤劳勇敢智慧的莒地先民在这方土地上开辟鸿蒙、繁衍生息,创造出了制陶、文字、酿酒、中医等辉煌灿烂的远古人类文明。莒国是延续时间最长的东夷文化的典型代表。

        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大口尊上的象形文字,被史学界公认为中国最早的原始文字,是汉字的雏形,比甲骨文早1500年,由此把中华文明史上推了1500多年,引发了史学界对莒文化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1、开辟鸿蒙砚屏(未完成)

        长39.5、宽30、厚3.2cm,浮来山石。

        砚屏正面纹理形状似古陶残片亦如龟甲,因之摹刻古陶文于其上,尽显古朴之貌沧桑之感厚重之韵。

        左侧铭:辛丑年作。印:砚、雪楼


砚屏背面刻屋楼春晓图。

砚屏砚铭:1、开辟鸿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克唐题)


        2、开辟鸿蒙、谁启文明?东夷古国莒人风。仰望屋楼春晓,云升腾、日正红,五千年印像,万世传承。开辟鸿蒙、天地孕成。日升云聚、阴阳互生。始制文字、刻陶记盛。文明之光、举世礼颂。印:吉祥、仁因门下、林。



2、莒 砚

         长19.2、宽12.5、厚5.5cm。浮来山石。

        砚正面以变形“莒”字设计雕刻为砚池、砚堂。砚侧及砚背刻莒地人文图案。


  莒砚附件镇纸,浮来山石之浮来玉。摹刻莒国古城出土文物汉代金灶底部式样及文字“宜子孙”。


  镇纸背面铭文:忠厚传家、诗书继世


3、古砖砚

        长39.5、宽19.5、厚5cm。出土于古城遗址、汉砖。

        砚底铭文:莒国古城


  砖砚正面刻“日云山”图像文字之变形形象。


  右侧摹刻东莞村出土汉画像石伏羲女娲持规矩及拱手立人图案。


  左侧摹刻东莞村出土汉代画像石执戟侍立人物图案。左右两侧图样表现莒人自古对生命繁衍的敬仰和规矩礼仪的尊崇。


  砚顶部摹刻汉代封泥印:莒司空器

         “司空”为古代官名。 《周礼》司空为六官之[冬官]掌土木建设、水利建设之职,主管礼仪、德化、祭祀等。


二、强 盛 之 莒

        莒国是自夏商就非常活跃的东夷方国的典型代表。1975年在莒地大店镇老龙腰春秋莒国大墓出土的一套九件编钟,铭文中有“端端雍雍闻于夏东”。这是莒国强盛、声震华夏东方的真实记载。

“闻于夏东”砚

        长20、宽19、厚3.2cm,浮来山石。此砚因势造型,正反两面皆以编钟式样斫之。

        正面铭文:闻于夏东、砚雪楼制老墨刊。

        印:端端雍雍、许、林


  砚背铭文:器出东周,梦回春秋。莒王礼器,声震诸侯。

        印:莒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三、重 教 之 莒

        莒人自古重教。西周时期叔文在莒国为相,母亲用纺织教育他要忠于职守、好学上进,不要贪图安逸。春秋末期,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在莒国为官,秉承孔子儒雅风习、大兴文明之风,在莒城设立书院传道授业,使莒地人才济济,并将德孝人文精神发扬光大。

莒国状元砚

        砚长:19.5、宽12.5、厚4,浮来玉。

        莒国状元砚为弘扬莒地状元精神、激励好学上进而制作。砚额摹刻古典状元帽形象,寓意学业有成、状元及第;砚背覆手内刻宗圣曾子像,表现儒家文化、端正上进的品性。莒国状元砚弘扬新时代状元精神,倡导不忘初心、修身励志的理念,传承吃苦耐磨、开拓创造的品行,助力莒地一代代莘莘学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扬帆起航、大展宏图,共筑强国梦。


  砚背刻宗圣曾子像,铭文“三省吾身”。


  曾子名曾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乃至中华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受儒教祭祀。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砚右侧铭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砚左侧铭文:莒国状元砚、辛丑夏月老林制砚老墨刊文。


四、仁 孝 之 莒

        莒国在传统观念上尤重“孝”道,这是莒人仁厚性善的表达。1988年莒县于家沟出土的莒大叔瓠形壶是春秋时期礼器,铭文中有“孝子”二字,反映出莒人自古以来就注重仁孝的道德风尚。《孟子、离娄下》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舜作为东夷部族的杰出首领,自古就是“仁孝”的化身。战国时期,莒敫女身为齐国君王后,对父亲孝顺有加,总是亲侍汤药。这些事例是莒人“孝”观念的有力证据。

“莒人有礼”砚

        长30、宽19、厚4.5cm,浮来山石。

        砚雕正反两面都巧借石型、巧用天工,正面刻汉代官员人物形象,人物面部表情略带微笑、忠厚善良,宽大的袖部下方刻为砚堂,两臂上部夹角凹成砚池,手臂前伸,手部保留自然纹理未做雕刻,手部上方圆状凸起似圆盘盛放食物。整体表现莒人自古恭敬孝顺有礼有节的传统美德。


  砚背铭文:莒人有礼。老林制砚,老墨刊之。

        印:辛丑、许、林


五、尚 义 之 莒

        春秋时期,齐国齐襄公昏庸残暴、众叛亲离,公子小白避祸莒国,受到豪爽无私的莒人包容和礼遇,后在莒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到齐国即位,史称齐桓公。桓公即位后始终不忘在莒国避难时的艰难岁月,励精图治,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这就是千秋佳话“毋忘在莒”典故的由来。

“毋忘在莒”砚

        长35、宽30、厚4cm,浮来山石。

        此砚因材施艺、俏色利用,保留部分石皮。正面上部雕齐桓公形象,下部刻公子小白轻车简从奔莒场景。

        左上铭文:使公毋忘出奔于莒也

        印:桓公


  砚背利用原石色彩刻浮来山银杏树。古树沧桑见证莒国风云变幻。

        砚背铭文:古为今用、纪念首届毋忘在莒发展大会在莒县隆重召开。戊戌夏月老林制砚老墨刊之。

        印:(右)“首届毋忘在莒发展大会会徽”。(左)许、林


六、和 美 之 莒

        莒地出土的文物有龙凤纹铜车元、汉画像石亲吻图等,这些实物印证了莒地先民团结和谐、友好互爱的情感风貌,展现出莒人对和合美好理念的崇尚。

        情深深、意切切,为君舞、为君歌, 花好月圆人和美,千古风流大莒国。

“花好月圆”砚

        长22、宽19、厚4cm。浮来山石。

        砚正面摹刻莒县西大庄出土西周青铜器酒具簋,器物内外梅枝斜出、祥云缭绕,一派花好月圆的美好景象。

        印:刻出梅花刀也香(注:刘克唐大师有此砚铭,今敬引用之)


  砚背摹刻汉画像石亲吻图。

        砚背铭文:(上部)月光下酒,梅花赋诗。辛丑春砚雪楼制砚老墨刊之。(下左)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寿,辛丑砚雪楼又铭。

        印:许、林、龙凤交绕图案


七、崇 文 之 莒

        莒地崇文之风自古兴盛,诸葛亮、王羲之、刘勰、颜真卿等文武雄才辈出,其中刘勰所著《文心雕龙》开中国文学评论之先河,是世界上第一部文学批评理论专著,被称为东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代表作,对其研究已经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文心学”。刘勰与《文心雕龙》是莒县对外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文化名片之一。

1、“文心雕龙”砚

        长22、宽15、厚3cm。浮来山南山石。

        原石古拙粗朴,因材施艺巧用天工刻文心雕龙砚。


  砚背砚铭:序志第五十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印:心慕手追、砚雪楼


2、莒 州 旧 治 砚

        砚长20.7、宽14.2、厚4cm。清代带盖官砚,石材应为端石。品相良好,莒地民间旧藏、传世品。

        古砚新铭。

        清雍正年间,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仕莒。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任期内减免百姓粮税、修学宫兴教育等等,使莒地民风向善、文风兴盛,深受百姓爱戴。

       李方膺诗: “数仞宫墙接斗牛,圜桥泮水淡烟浮。巍峨藻彩千年地,柱石飘零此日愁。但有清风嘘古殿,愧无化雨育名流。泮官共睹维新象,从此人文说莒州。”


  砚盖铭文:莒州旧治(此铭意有二:其一是李方膺曾治莒州,其二是此砚为莒州旧时所治。)

        印:莒州之印(摹莒州博物馆藏印)


  砚背:摹刻莒州博物馆藏李方膺五鱼图。


  今年是党的百岁华诞,一方手把砚“福寿如意”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以上作品:

        砚铭题刊:许传峰、林国强

        制砚:林国强



编辑:李大伟
审核:曹钰迪
统筹:朱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