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 > 日照故事
我要投稿

刘家义:医道的传承

发布时间:2016-05-25 09:43:51

  特派记者 汉群
  刘家义,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诊断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级中医专家。兼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生物医学特征辨识学会副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1952年出生于五莲县松柏镇前苇场村,1978年毕业于山东省中医药学院,并留校任教。1985年获医学硕士学位,历任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系教授、主任,省级精品课程《中医诊断学》负责人,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和中医药类教材17部。

  在刘家义的心中,曾经有两个理想,第一个是当一名老师,第二个是做一名医生。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这两个理想,最终竟然都实现了。
  作为一名老师,刘家义教过近万名中医本科生,带出了二十多位中医学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专业人才,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获得了省部级多项教学成果奖;作为一名医生,近四十年的临床医疗,学验俱丰,诊治过的病人无数,创制的多副方剂疗效显著,被推广应用,成为省内著名的中医药专家。
  师者、医者,刘家义矢志不渝地传承着中医的医道。
最初的梦想
1952年,刘家义出生于五莲县松柏镇前苇场村。偏僻的小山村,生活艰苦,交通闭塞,当年村里来的一位知青,在刘家义的心中种下了两颗理想的种子。
  “我们村是一个非常偏僻的村庄,村里也没有什么有文化、有学历的人。当时一个知青分到我们村里,我非常羡慕他那么有文化,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也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将来当一名老师,教村里的人学文化。这个知青还带来一本《赤脚医生手册》,平时也为乡亲们看个病,那时候我们周围六个村才有一名医生,缺医少药,许多邻里乡亲饱受疾病折磨,所以我还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
  两颗理想的种子就此播下,而要实现理想必须要好好读书。1972年,刘家义高中毕业,回到村里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当时虽然自己成了一名老师,但心里还是觉得自己的知识水平不够,希望能上大学学习。但当时的时代原因,暂时没有了继续上学的机会。当了一年多老师后,我又调到了松柏镇团委工作。”
  1975年,刘家义获得了继续读书深造的机会。“这一年推荐大学生入学,我获得了一个名额。当时我的第一志愿就是中医,全县也只有一个中医的招生名额,最后我就进入了当时的山东省中医药学院。”
  “那时候学医是一个非常好的专业,尤其像我们那种小县城,医生非常的紧缺。记得我去县教育局领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教育局局长拉着我的手嘱咐我说,‘小刘啊,一定要好好学习,学好了之后回来给我把把脉、看看病’。那种殷切的话语,让我觉得自己一定要学有所成。”
  背着所有的行李,刘家义来到了济南,不舍得花钱坐车,步行从济南火车站到了学校。“那时候自己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学好中医,回家乡做一名医生。每年的假期,回到家之后,我都要到当时的五莲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去转一圈,然后在心里默默告诫自己:这就是以后自己要工作的地方,在这里,工作五年之后我要小有所成,有所作为,十年之后我要成为当地的名医。”
  1978年,经过三年的学习,刘家义完成了学业,却没有实现自己回家乡做一名医生的愿望。“当时学校分配,就把我留在了学校任教,实现了自己当老师的愿望。后来我又跟随著名中医专家张珍玉先生读了三年的研究生,毕业后一边教学,一边临床,当初的两个理想算是都实现了。”
  在自己理想的两条大路上,刘家义走得坚定而踏实,也走向了更远。
用药如用兵
  清代名医徐大椿曾在其《医学源流论》一书中,专辟“用药如用兵论”一章,强调准确诊治用药的重要性。在刘家义看来,医生则如同一名指挥官,“中医学的生命力来源于临床疗效,而临床疗效则取决于准确的诊断。”
  在刘家义的书桌上,放着一摞厚厚的笔记本,有的已经微微泛黄。这是刘家义近四十年从医历程中记录整理的病例和笔记,每个病案都详细地记录着患者的病情、诊断、用药及疗效等情况。“在我近四十年诊病、临床的过程中,除了医院的正规病例外,我都会再自己记录整理一份病案,这么多年始终坚持如一。”
  “医学是一门十分注重实践经验积累的科学,中医尤其是如此。这份病案笔记就是我评价疗效、研究诊断、总结经验的宝贵资料。每隔一段时间,当我再次翻阅这些病案,梳理过往的诊疗过程,与新的知识相融合,都能产生对中医更深的见解。学无止境,中医的学习、积累更无止境。”
  最近几年,伴随着国学热、文化热的浪潮,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粹,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股“中医热”正在蔓延。
  “中医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是一个好现象,但过度的热潮也要警惕。真正的中医必定是一门严谨的科学,需要专业的人才来把关。但现在很多中医的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假中医,给普通大众以误导。曾经有人给我看过一张方子,上面列着三四十味药材,而我们专业的中医都知道,一个药方最好就是七八味药或十几味药,二三十味甚至更多味药的方子,大都不是好方子。中医的用药讲究配伍禁忌,有些人一知半解,想着把很多药材放到一起,各种药材的作用都发挥一点,肯定会有某项作用是有好处的。殊不知,不同的药材组合后作用可能会放大,也可能会相互抵消,甚至还可能是负作用。所以我们讲‘用药点兵’,就是要诊断明确、用药精准。中医要普及发展,疗效是第一位的。”
  同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西医才能治大病,中医只能是恢复、保健的手段,在刘家义看来却不是这样。对于中西医的看法,刘家义用八字予以概括——— “各有所长,互相补充”。中医治疗彻底,西医诊断明确;中医擅内,西医擅外;中医在慢性病方面独树一帜,西医在急性创伤方面颇有优势……可谓用药点兵,各有所长。各种医术的本质都是治病救人,在刘家义看来,科学者,于医而言,唯祛病健身。何不宽大为怀,兼容众派,让中、西医共同发展?
  “对于中医而言,朝着西医已经难有突破的方向努力,是中医向着高端、精深化发展的一个方向。很多疾病,像癌症、中风,西医的治疗在于第一时间救人,后续的治疗却没有什么好的办法,那么是否可以由中医介入。”
  2012年,一名13岁的中学生突发脑梗塞,家人寻医问药两年多,辗转北京、上海等各大医院都未能彻底治愈。2014年找到刘家义后,经过两个多月的中医系统治疗,病情得以痊愈,重新走进学校。2015年刘家义回老家时,就在县医院里遇到了一位癌症患者,每半个月都要抽一次腹水,非常痛苦。他在研究了病情后,给患者开了一个只有五味药的方子,配合艾灸疗法,将腹水化解排出,从此不再住院抽水,癌症虽然是无法根治,但起码减除了后期的痛苦。
  在这些疾病中,中医的恢复治疗都是非常有优势的。还有些疾病,西医的治疗手段已经到了顶点,像糖尿病,西医的王牌就是胰岛素,但当胰岛素都无效的时候怎么办。刘家义查找资料,通过研究,找到了一些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医不是看不了疑难病,看不了只是没看透。所以学医的人一定要多下功夫,才能看得精、诊得准。”
中医的传承
  中医历久而弥新,古老而传奇,两千多年来始终以一种悠闲淡然的姿态缓缓而行,沿着历史的脉络伸展着。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师承制是中医培养的主要方式,随着现代教育的兴起,医学院校教育逐渐取代师承制,成为现代中医学的教育模式。
  从1978年大学毕业时,刘家义留校任教,开始了自己的中医教育之路,其后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让他更加感受到了师者应有的品格。“我的研究生导师是张珍玉先生,那时候张老师已经六十多岁了,他就带着我们两个学生在家里上课,同时也在家里看病坐诊。我们就这样几乎天天跟着老师,老师一点一滴地教给我们专业知识,也在无形中用他的医德、人品熏陶着我们。医道、师道,老师都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医德、医术,和张珍玉先生一样,刘家义也力求将这两点都传承给学生们。
  “我常跟学生们说,医德至重,卖菜的昧点心,可能就是差一两菜,医生却是人命关天。”在教学的过程中,刘家义特别注重将学生带到临床实践,一方面是因为学医的目的就是看病,在实践中才能将知识理解并运用;另一方面,刘家义是希望在自己的行医过程中为学生以身示范,熏陶其医者品格。
  在刘家义看来,老师的作用就是“传、帮、带”——— 传授知识,帮助理解,带到临床。“做医生不读书不行,但照着书本肯定看不好病,任何一种病都要比书本上复杂得多。所以学中医必须要好好读书,但更深的医理、医道要靠自己去悟。中医长久师承相传,现在有了系统而完整的教育,但始终还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真正会悟的学生才有可能学有所成。”
  长期以来,中医都处于名医时代,最高水平的东西、最机密的东西、最难掌握的东西,都被一些极高水平的名医掌握着,由于观念的保守,很多中医里有效的“理、法、方、药”都不能公布出来、传承下去,真正的医家无疑是绝不想看到这种局面的。在中医传承的道路上,“将毕生所学传承”,刘家义一直以开放、坦诚、绝不私藏的态度,踏踏实实地做着自己的努力。教学数十载,授人以渔,硕果累累。
  中医,要传承,也要创新。“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掌握其准确严谨的医理,中医应向现代科学技术靠拢。曾经有朋友从日本带回了一盒药,说疗效非常好,我看过之后,发现所用的方子就是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论》里的方子,日本人通过先进的技术,改进加工方法,实现了用药的创新。所以对于中医的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实现科学技术进步,是重中之重。”
  中医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中医的根植在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中,嵌在千秋百代的中国历史当中。中医的消失会是历史的残缺,完整的医学史必须有中医的一席之地;其次中医药有很好的临床疗效,能够解决很多疾病特别是疑难病症,所以中医深受世代中国人的需要和热爱。
  “医道传承,在一代代中医人的妙手之下,中医真正沉淀流传下来的,必定是玄妙高深的精华。丝丝缕缕,点点滴滴,最终将集结为一股强大而不可预估的力量。中医势必有着更好的发展,更远大的前途。”

 

编辑: 万德方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