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新闻
我要投稿

五莲的红色三关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09-30 10:18:50

从五莲县城沿342国道东行12.5公里,需横穿一座山高坡陡的隘口,此隘口地处鲁东南第一高山的马耳山南麓、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的九仙山北麓,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三关。旧时三关以东曾流传着“爬上三关顶,望见朱子岭,赶个洪凝集,两头带五更”的民谣。三关,这个342国道上的一个重要关口,从古至今,传奇不断,波澜壮阔,彰显着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为民谋利益不忘初心的精神。





在隘口北部的山坳里,有一个51户、139口人的小山村,名曰“三关村”,距松柏镇驻地东约2.5公里,342国道北侧,因进村必须连续攀登三大陡坡,道路险要难行,故而得名三关。该村西北是春秋战国时期齐长城东部的重要军事关隘——— 黄草关,与穆陵关、绵阳关齐名。乾隆年间《诸城县志》载:“自喜鹊岭北折,历矾石、高朵二山,入县境为黄草关。关在县西南七十里,岭势峻隘,多黄蓓草故名”。相传战国时期,孙膑曾经在此打败李睦、袁达、独孤臣,留有牌孤城、敖仓岭、百将口、孙膑书院等众多遗迹和传说。清初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五“诸城县九仙山”条目云:“金时,土贼尝据九仙山为巢穴。今山西北兀子山南有大路,东出信阳场,西走沂、莒,为奸徒亡命出入之处。有黄草关,亦邑之要害也”。乾隆年间《诸城县志》形容此地为“要害”,为“县境中条山之襟喉”。这一带居于九仙山、马耳山之间,在春秋战国时期为齐、莒、楚三国边境地带,峰峦起伏,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与九仙山东南之锦衣卫(今户部乡胡林村南)、喜鹊岭东南之牌孤城(街头镇迟家庄西北)构成犄角之势,是由莒、楚入齐的交通咽喉。古沂州府盐商到黄海贩盐必经之路,也是现在五莲山区东、西方向的交通咽喉。

抗日战争初期,五莲山区是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三关村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就是载入史册的“三关口”战役。1940年6月,由于形势的变化,我军暂时撤离了这一地区,转移到泰石公路以南。1943年6月,蒋介石鉴于非嫡系的东北军将领于学忠所部反共不力,令其撤离沂蒙山区和诸莒日山区,防地由李仙洲接替,滨海区党委认为这是我军挺进的极好机会,决定收复五莲山区。于是,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亲自率领部队,于6月先敌开进了五莲山区。在这里,盘踞在这一带的伪第三方面军暂编第一军,也乘机与我争夺地盘,妄图把我军“吃掉”。敌军长张步云与驻日照、莒县等县的日伪军勾结,组织了万余兵力,于15日向八路军进攻,伪“皇协军”张步云部第5旅由北向南,日军由南向北,对八路军实行南北夹击。八路军则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与敌周旋数日,日军于7月17日分别由街头、石场等地缩回莒县和日照城,仅留下伪军第三方面军暂编第一军军长张步云所部第一旅驻街头,张步云炫耀为“铁五旅”的第五旅盘踞三关口地区,大本营则盘踞在叩官、户部岭等地。我军认为:击敌要击中要害处,张部五旅号称“铁五旅”“大胜旅”,是张步云的主力,先行吃掉该敌,对于震慑敌、伪,解放五莲山区,打开鲁中与胶东两解放区的通道,至关重要。军区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分段包围”的战术,与敌周旋,寻机歼敌。根据侦察,对三关口的进攻,在兵力部署上,由十三团一营从东面和北面潜入;二营主攻正南面;三营七连主攻西南面。17日晚9时,第十三团各营冒雨行军,按指定路线向三关口进发,深夜,部队在司令员陈士榘的率领下,在白庙子村南北沟东山的制高点设立战斗指挥所。18日凌晨,第一营进至三关口以北;第二营和第三营也分别进至三关口南面和西南面,将日伪张步云五旅张文政部围困在三关口。4时许,战斗打响,八路军在第13团团长指挥下,迅速占领制高点,从东、西北和西南构成交叉火力压制伪军,伪军仓促应战,乱作一团,伤亡惨重。随后,第一营从东北、第二营从南、第三营七连从西南同时突入村内,同伪军展开白刃格斗。同时,八路军对敌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许多敌人放下武器,偷偷逃跑。敌副旅长率兵突围,被我军击毙后,敌旅长张文政在督战中借士兵出击吸引火力之机,只身逃窜。敌军失去指挥,纷纷向南溃退,与从其他据点败退的残敌拥在了一起,但仍未能逃出我包围圈。最后,一部分残敌突围逃跑,一部分作了俘虏。对逃出包围圈之敌,我十三团二营三连追击到王家大村附近时,又歼灭其一部。同时,守卫在关南顶的张步云部五旅十团一营的新兵连,是我地方党组织派地下工作者胡润洲和牟敦岭等打入“铁五旅”组织起的一支在敌营里的地下武装,也及时加入到战斗中。他们似一把锋利的钢刀插进敌人的心脏,关键时刻,给敌人致命的一击。经过不到2个小时的战斗,煊赫一时的“铁五旅”除少数窜逃外,大部被歼。在这次战斗中,我军共毙敌112名(含副旅长1名)、伤76名(含副营长1名)、俘558名,缴获步枪388支、轻机枪5挺、电台1部、子弹3000余发。三关口之战和“铁五旅”被歼,大大打击了张步云的嚣张气焰。此后,我军以各个击破的战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进行大小战斗四十余次,歼灭敌、伪军千余人,解放了五莲山区大部分村庄。历史证明,三关口战斗,殊为解放五莲山区的关键一战。





为改变五莲山区的交通状况,在1986年至1987年,松柏镇和户部乡又在三关口上摆“战场”,抽精兵强将,组织民兵打通342国道中的瓶颈——— 三关口。
  三关口,山高坡陡,岩石坚硬,作业面窄,兵力难以展开,那时没有工程机械,全靠钢钎、炸药,肩挑人扛、小推车一车一车的“蚕食”。为保证按时完成任务,两单位组织民兵突击队,从两方向昼夜突击,轮番上阵,经过近三个月的顽强奋战,终于打通了“三关口”,保证了342国道全线贯通。当时正值寒冬,松柏、户部两乡镇3000多名劳力吃住在工地,苦战3个月,劈开一座长1.5公里,高16米的山岭,填平一条长300米、深72米、宽12米的山沟,使昔日的险隘的三关口变成坦途。据参加过会战的人回忆:三关会战曾用碎车篓上万余副,用掉的钢钎能垛成一座小山,吃掉的大饼和煎饼能填满整个山口。342国道的修建,是五莲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在持续治山治水的同时,逐步加快交通建设步伐的一个缩影。

2012年,在342国道三关段公路部门建设了一处集停车、休憩、观景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观景台,建设了小型停车场和富有生态特色的山水景观凉亭,在观景台对面建设以五莲特产板栗为造型的大型雕塑;在观景区入口处放置景观巨石,在垭口北侧安装了“建设森林五莲,打造生态公路”的大型宣传标牌,使该段公路成为传播生态文化公路理念的驿站,也是展现五莲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节点。
  2012年,户部乡在三关流域争取到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在沂蒙革命老区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扶贫开发创新试点项目。项目实施后,从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硬化盘山路16.5公里,新建大口井
、塘坝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0多处,并配套了引水管道、输电线路,极大改善了三关流域发展条件。同时新发展大樱桃、板栗、核桃、苹果等林果5900多亩,建成了80余个精品采摘园,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4家、农家乐19家。2015年,五莲成为唯一一个代表全省15个项目县顺利通 过 国 家 绩 效 评 价的县。

作者:王义全


编辑:滕伟伟
审核:马丹
统筹: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