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明引领未来!
三年来,“创城”的梦想在岚山大地持续蔓延。让生活在这座滨海新城的42万岚山人上下齐心、坚持不懈,以前所未有的热情踏上“文明创建”的征程。
从拆迁违章建筑到畅通“断头路”;从街头市场取缔到农贸市场升级;从城市增绿到老旧小区整治……三年间,岚山区以问题为导向,紧盯基建欠账和硬件短板,精准发力、久久为功。
创城路上,变,成为了岚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基础配套在变,市容市貌在变,风俗习惯在变,生活秩序在变,群众评价在变……
变化一:“断头路”少了,畅通道多了;破损路面少了,停车泊位多了……
海州路,始建于1988年,东西连接着渔港码头和岚山鲜活水产批发市场。
改造前,这里是这样一番景象———一条2950米的城市街道,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违章建筑169处,小菜园372处,占道经营、店外经营、流动摊点386处,“人、车、市”不分,垃圾成堆、车辆乱停,下水道已经十多年没清淤,成为文明城市的“疮疤”。
按照文明城市的标准升级改造这条路,难度显然不小。改还是不改?能不能改好?在党员干部中一度争议纷纷。
“不该有短板,不能留死角。”创城伊始,岚山区委、区政府就下定决心———“创城”就意味着城市管理水平的再提升、城市硬件设施的全面达标、百姓生活环境和精神内在的彻底改变。
于是,街、村干部组成工作组,入户宣传道路升级改造政策,并作出承诺,只要违章建筑拆完,立马对海州路进行绿化、亮化、美化,彻底改善周边群众居住环境。
岚山区住建局与街道党委相互配合,第一时间拿出道路升级改造的方案———路两侧铺设人行道、安切路缘石、安装路灯,铺设雨水管道或修筑排水暗渠……
最终,投资1200万元,历时一个月,完成了道路升级改造。如今,行走在海州路上,平整的道路两边还设立了人行道,人车各行其道,与之前人车争道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在人行道外侧还进行了绿化。
“现在的海州路和之前相比完全是变了个样,我在这边住了十几年,说实话真的没有想到今天海州路的样子。”海州路附近官草汪村村民王胜昌告诉记者。
作为城市道路改造的典型,正在施工的观海路升级改造工程不得不提。观海路,位于岚山城中心,北接区人民政府广场,贯通而下,南连岚山区地标性建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沟通南北的主动脉。
作为最早的商贸街,论繁华程度,在岚山无出其右。沿路商铺店主李先生这样描述:“人车混行、拥堵不堪,碰上大集的时候,短短2公里的路程开车得半个小时,还极容易出现刮擦事故。”
今年2月份,岚山区委区政府决定从并不宽裕的“家底”中,投资5500万元,下定决心让这条承载岚山人民集体记忆的道路变个模样。
8月4日,气温直逼35℃,记者来到观海路改造现场。项目经理卢立业告诉记者,工程主要采用高质量沥青罩面方式,增加路灯数量,还将规划出宽2米的绿化隔离带和“2+2”米宽的慢行道,此外,该区首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也在此落户,全部工程11月底前完工。
“这可是一项不折不扣的实事好事,我们打心眼里支持。”李先生感慨,“断头路”少了,畅通道多了;破损路面少了,停车泊位多了……
三年来,这样的民心工程在岚山不一而足。数据显示,仅今年,岚山区就计划新改建太平岭路等7条城区道路,目前5条已开工,新改建道路里程将达8.8公里,进一步丰富城区路网结构,方便居民出行,同时加大了道路维修养护力度,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对城区市政设施进行了全面排查维修,进一步提升了城市“颜值”。
变化二:违章建筑少了,健身广场多了;垃圾堆场少了,公用绿地多了……
“这里以前是个大坑,还有人开了小菜园,环境很差。建了广场,现在有地方玩了,也有地方跳广场舞了。”家住轿顶山全民健身广场周边小区的国学彩说。
轿顶山全民健身广场位于岚山区玉泉路与岚山中路交会处,这个黄金地段,岚山区委、区政府未用作商业开发而投资近500万元将其改造成一个拥有健身广场、羽毛球场、门球场、足球场、篮球场及300米塑胶跑道的全民健身广场。
拿出黄金地段建公园,这并不是个例。从轿顶山全民健身广场向东走不足1000米,占地151.7亩的官山公园。2016年,岚山区财政投资400多万元,对这片杂乱的棚户区进行了拆迁,对范围内的河道、水塘打造景观水系,并进行绿化补植,硬化地面,设置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建成了“廉政文化园”“法制文化园”“健身乐园”“五福广场”等景观游园,彻底解决了这里的脏乱差。
沿轿顶山路东行几百米,便来到凤凰山路,向南两三百米便是竹云休闲广场,继续向南六七百米,是阿掖山休闲广场,再向南不远,是以社会公德为主题的育德公园。从育德公园往南,在岚山三路路口是凤凰山群众体育公园……
创城工作开展以来,岚山一方面积极发力违章建筑拆除,腾空城市建设和公共设施用地,创城区域内共计拆除违章建筑350余处,面积达3.2万平方米;另一方面,在主城区建成了大小公园、广场13处,并投资4 . 2亿元建成了“五馆合一”、功能完善的区综合文化中心,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打造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后花园。建设公园的同时,岚山区还对城区裸露土地进行见缝插绿或垂直绿化,并将绿化延伸至居住小区、单位庭院,提高了城市绿色生态魅力。
如今,全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5%,人均公园面积达12.07平方米,市民出行半径500米范围内有公园或绿色公共空间已经成为现实。
变化三:街头市场没了,城市大集搬了,集贸市场提档升级了……
安东卫大集,史料记载形成于明嘉靖年间,每逢农历“三、八”及传统节日商贩云集、人流攒动。
创城“集结号”吹响后,位于主城区核心区域的它,光环褪尽。转而是,交通堵塞、安全隐患大、争抢摊位、占道经营、垃圾遍地。
历经岁月沧桑的大集,800余位摊主的生计、附近群众的消费需求……情与理的权衡,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搬迁,势在必行。更关键的是,不仅要搬好,还要将新大集建好、管好!”决策者一锤定音。
如今,在紧邻岚山城区的西南方向,新建大集拔地而起。据了解,新大集建筑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分A、B、C、D四区,布局水产、果蔬、食品、服饰等各类摊位共1200个,累计投资1000余万元。不止于此,为管好大集,安东卫街道还组建了新安东市场运营有限公司,负责新大集的卫生清理、秩序维护、摊位管理等工作,促进大集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实现“华丽转身”的,还有汾水农贸市场。
在鲁东南,甚至苏北,“鲁南明珠”汾水村的名号都能叫得响。这背后,汾水农贸市场因规模大、辐射广、种类全“功不可没”。同时,又因一些老大难问题的存在,让人对这里又爱又恨。
“汾水、张马两个市场距离近,同质化竞争严重,卫生脏乱差、市口划分不合理、摊位外溢,停车、排水等基础配套尚不完善。”属地安东卫街道分管负责人坦言。
近日,记者来到这里,看到却是另一番景象:生鲜肉食摊位安装了不锈钢台面,落实了“三防”措施;熟食、蔬菜、水果等摊位,划分了区域经营;活鸡、活鱼宰杀等店铺,实行了隔离作业……
“创城以来,这里的整治力度有目共睹。以前买东西,地上到处是污水,都不敢下车;现在好了,市场里干干净净的,各种货品也摆得整整齐齐。这一切光是看着,就比以前舒心多了。”市民李玉女士见证了这里整治前后的巨大变化。
市场整治,这些仅是全区的几个剪影。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该区出动市场整治人员3000余人次,新建市场2处,改扩建市场5处,市场主办单位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全面清理违规占道经营、露天烧烤,彻底改变了城区农贸大集占道经营、脏乱差的市场环境。
变化四:环境美了、设施齐了,老旧小区焕发新颜……
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打造精品城市的题中之义。
“原来成堆的垃圾堆在居民楼下,一到夏天蚊虫多、臭气熏天,下过雨的路面坑坑洼洼,来辆车都得躲着走,到处都是乱扯的电线。”采访中,砚台山小区居民黄佑平回忆起原来的样子,仍唏嘘不已。
砚台山小区,1993年始建,是岚山最早建成的小区。如何让以砚台山为代表的老旧小区“焕发第二春”?
2016年9月,针对小区内管理缺位、基础配套不完善、垃圾乱堆乱放、三线混乱、外墙墙皮脱落等突出问题和短板,在充分征求业主的同意后,砚台山小区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应运成立,成员囊括各相关责任单位和职能部门。
一整套综合整治方案随后也很快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各成员的职能分工和整治时限。依据方案,累计投资达380万元为小区配备了单元门、电子监控设施、防护栏、封闭式垃圾储运等设备设施,修缮了破损道路和排水设施,硬化了土质路面,立起了路灯杆,粉刷了旧墙面,铺设了供暖供气管网。
为了让小区居民持续收获“创城红利”,还专门选优配强了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委员会……
耗时45天,砚台山小区旧貌换新颜。
这是砚台山小区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交上的创城答卷,同时,这也是一份不折不扣的民生答卷。
“小区现在设施好了、环境美了,过去烂在手里没人要的房子,现在还有人争,要知道现在一套房还要比过去贵个两三万块呢。”居民刘洁告诉记者,不远处她五岁的孩子在小区健身广场上顽皮地玩着。
以砚台山小区为样板,岚山迅速掀起了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热潮———
安东卫街道教育小区,改造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惠及户数160户;岚山头街道教育小区,改造建筑面积1 .7万平方米,惠及156户;轿顶山生活区,改造建筑面积5 . 8万平方米,惠及户数494户……
创城,让老旧小区开启了蜕变模式。三年来,已累计投资约2098万元完成了5个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任务,改造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惠及户数1758户。(记者 孟凡虎通讯员 王田 王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