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垃圾分类
我要投稿

东港区坚持一条“绿”路走到底

十年,绷紧一根弦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02-28 09:41:00

  沿着村里的胡同行走,原本那些随处可见的烟头,门前屋后成堆的垃圾已经成为涛雒镇小草坡村的历史,雨污分流管道从每家每户延伸出来,通入地下,最终流入村西头的三级沼气池中。“垃圾分类”“全民禁烟”,这些成为近几年村民时常挂在嘴边并付诸行动的事情。

  前几年,东港区涛雒镇小草坡村党支部书记王运红跟村两委成员商议,决心在村里开展环境整治。首先就发起了“全民禁烟”行动,这下可把村里的老烟民们“憋坏了”。“一开始戒烟,很多老烟民们确实是忍耐不住,偷偷在家里抽。”王运红自己也是多少年的老烟民,他带头戒烟。村民一看书记都能戒,我们为什么不能?就纷纷效仿,一来二去,村里的禁烟行动得以顺利开展下去。

  自从带着村民开展环保行动,王运红就“上瘾”了,带头戒烟、设计规划花园式停车场、健全垃圾分类制度、打造了全市雨污分流样板、建设乡村书屋……一桩桩、一件件,越干越觉得有奔头。

  “我们现在也算是吃上生态饭了,村民们每年的收入都不错。”据王运红说,村里的生活环境好了,村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也在助力着产业的兴盛,村里的经济随之迅速发展,为村民带来更多增收。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尝到甜头的村民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连续三届桃花节在此举办,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生活富起来了,幸福感与获得感也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港区绷紧生态文明建设这根“弦”,把“全民创建、创建为民”融入生态文明创建全过程,积极探索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快水污染防治,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深度治理建材企业;同时,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先后创建多个国家级生态镇、生态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

  从乡镇到城区,从河沿到海岸,从地面到空中,生态补水、雨污分流改造、碧海行动、矿山治理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相继付诸实施,作为驻地区、主城区的东港始终绷紧生态这根弦,力求“百姓富”与“生态美”共赢。   在东港区陈疃镇,几年前的那些采石场早已不见,一座座蓝莓企业在这里“开花结果”。

  “我们流水线已经全部启动,您要的货两天内就能给您发过去。”年关刚刚过去,位于陈疃镇驻地北部石材厂旧址上的兰香食品有限公司里,他们自己研发的蓝莓面包、蓝莓蛋糕、蓝莓月饼等系列蓝莓产品,陆续走下生产线,走进市内外各大超市柜台,打电话给公司负责人许家金催货的商家就没断过。

  回想几年之前,石材产业还是陈疃镇经济的顶梁柱。然而,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013年,东港区果断出手,全部关停位于日照水库上游的石材产业,下大力气修复生态环境,还大山以绿颜。随后,蓝莓产业后来居上,经过几年的发展,陈疃镇一跃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蓝莓生产基地、“中国蓝莓之乡”。

  “去年的收益非常不错,今年开春我准备再上点新项目。”山东金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义在陈疃镇共承包了1000余亩蓝莓,像他家这样的蓝莓生产企业在陈疃镇共有十几家,每年带动周边农民增收6000余万元,“绿水青山”反哺效应已经显现。

  如今,生态优先、保护自然的理念已然深入人心,项目想要落户东港,首先要跨过环境门槛。特别是近几年,东港区全力推进城乡绿化、农村道路畅通、公共基础设施配套等工程建设,先后有95处公园绿地建成使用,47条新建道路得到绿化提升,98个村的生活污水得到治理……

  山绿了、天蓝了、空气清新了,生态文明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史树梅 通讯员 苑克龙)

编辑:刘源成
审核:厉敏
统筹:孙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