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县新闻 > 莒县
我要投稿

莒县: 找准“金点子” 摘掉“穷帽子

发布时间:2019-07-24 10:40:41

通讯员 郑丽娜

  多年来,贫困就像天平一头压上了沉重的秤砣,让莒县的贫困倒向一边———

  2个省扶贫工作重点乡镇,57个省级扶贫工作重点村,建档立卡扶贫对象3 . 4万户5 . 4万人,占全市的47.7%,是全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扎扎实实的扶贫工作,挑起了这秤砣,天平摆向了致富的希望大道———

  5万余名贫困群众全部摘掉贫困“帽子”,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区县”,2018年,莒县扶贫办被表彰为全省扶贫系统先进集体。

  “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我们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时刻激励着党员干部们。这份闪亮的荣誉,就是由莒县无数党员干部扶贫路上洒下的汗水浇筑而成,承载着他们的辛劳,更担负着贫困家庭的希冀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家底薄弱 产业扶贫来助力

  贫总是和“穷”挂着钩。家底薄弱是贫困户们的基本现状,如何让家底变厚、变大?

  莒县聚焦到户到人精准施策,保障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连日酷暑,烈日炎炎。碁山镇崭新宽阔的主干道旁,村民马池伟正开着叉车载着同事对路边太阳能路灯进行维护,豆大的汗珠成串滚落,不一会儿身上的背心就塌湿了一大片。

  “干活儿再累,也比不上穷让人心累。”38岁的马池伟家住管家坡村,2014年,妻子不幸被查出胃癌,巨额的医疗费掏空了整个家底,加上自己本身患有强直性脊柱炎,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变得异常艰辛。2014年,他被村里纳为贫困户,成了全镇3449名贫困户中的一员。

  这么庞大的群体,什么办法能让他们尽快脱贫,还能走上致富路呢?通过深入调研分析,确定了建设扶贫车间,实施资产收益式长效扶贫路子。

  利用上级移民资金201万元在碁山镇赵家庄子村,建设了一处2100平方米的移民扶贫车间。通过亲情招商,引来了该镇在外打拼的企业家,并利用该车间成立了明碁太阳能照明公司。2017年8月,明碁照明有限公司依托碁山镇扶贫厂房对外招工,优先录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马池伟率先报名成为公司一员。通过技术培训,他成为一名熟练的技术工。“现在一个月三四千块钱,公司还额外给贫困户多发100元。扶贫厂房每年还有227元的分红,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扶贫不再“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并因地制宜。莒县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建扶贫车间、扶贫大棚、电商扶贫……2016—2018年,莒县累计投入各级财政扶贫资金3.1亿元,其中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9亿元,实施产业项目157个,涵盖特色种养、光伏、电商、乡村旅游等多种类型,实现收益2400.3万元。

人穷志短 资金扶志注活水

  在峤山镇大石头村,笔者听到了这样的歌谣:“大石头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个轱辘两人抬、两个轱辘扛起来、四个轱辘进不来。”“高梁不绣穗、玉米打光棍、地瓜不撑纹儿、数花生长得好还是个独粒儿。”……几句话,生动地描述了大石头村的交通现状,也道尽了村民们致富无门的心酸和无奈———被群山层层包围,十年九旱的山地耕作,靠脚爬坡、靠天吃饭,贫穷成了这里撕不掉的标签。

  人穷志短,但不是没活路,“峤山大姜”“南涧小米”都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村民们守着成片的绿水青山,却看不到金山银山,被一个“钱”字拦住了前程。

  事在人为。2016年8月,村民们听到了好消息———莒县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扶贫项目,将2016年度彩票扶贫项目安排在该镇大石头片区。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共建设生产路2段,过路管涵41座,新建扬水站3座、蓄水池5座,新建和维修加固塘坝29座。

  站在山顶,远望扶贫环山路,一条37.408公里巨龙在东部山区盘旋升腾,覆盖了21个行政村,其中有19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受益人口1.6万人。

  “今年我家还是那一亩大姜、一亩芋头,收入25000多块钱,比去年多了5000块,干活更有劲头了!”峤山镇北涧村老党员穆京发在家盘算着。

  绿水青山能“变现”,在于家庄村、大穆家村、南涧村3个千亩桃园片区,大型企业集团承包荒山8000多亩,共栽植各类干鲜杂果5000余亩,带动了生态旅游,还发展了大姜、小米、芋头近2万亩,人均年增收800多元。

  资金为扶贫注入了活水,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发展斗志。截至目前,莒县2019年各级扶贫资金共计10792.65万元,其中,省级以上专项资金5429.65万元,市级资金2518万元,县级资金3025万元。规划实施了种植、养殖、光伏等17个特色产业扶贫项目,着力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

“供血”不足 人才扶智造新血

  扶贫的“梯子”摆在眼前,还需要有人带一程、扶上去。

  莒县先后选拔了500余名优秀人才,派驻到村任第一书记,为贫困村洒下扶贫的星星之火,掀起拔穷根的燎原之势。

  千村有千貌,一村一特色。第一书记们从各自村的特色入手,想方设法帮助村民致富。

  走进长岭镇杜家洙流村30余亩艾草种植基地,一股清香扑面而来,满眼绿色,第一书记杨淑青走进艾草丛中,艾草和他的腰齐平。

  初到杜家洙流村,村里的现状让杨淑青心里一凉:坡地多,传统作物产量低,土壤不宜发展林果业。

  为改变村里落后的面貌,杨淑青白天走村串户了解村情,晚上开会研讨发展思路。了解到长岭镇以前也有种艾蒿的,但单打独斗没什么大起色,杨淑青便在艾草上动了心思。经过多次调研,他了解到艾草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动员全村流转土地,掀起种艾热潮。

  光有艾草,只是第一步,杨淑青又帮扶成立了杜家洙流村艾草专业合作社,从种苗培育、技术研发,到种植,后期艾绒家纺类、艾条、艾棒等艾产品深加工等,把艾草做成产业一条龙。合作社指导有能力的贫困群众种植艾草,优先聘用贫困户来基地务工,为他们找到了一条自主增收、劳动致富的新途径。一年收获三季艾草,每亩地能为贫困户增收4000元左右。该镇还对贫困户艾草种植采取资金补助政策,贫困户栽植艾草1亩以上,每亩扶持200元,每户最高扶持1000元。

  “在村里的帮扶下,俺家种了三亩丹参,每亩产量300斤左右,合作社按晒干后每斤8元的收购价收购,除去生产成本300元,每亩能赚2000多元,现在脱贫了,俺心里是说不出的高兴哩。”库山乡仕家沟村村民仕金宽激动地说。

  派驻到该村的第一书记鲁守涛,早就耳闻库山乡全国“中药材之乡”的大名。到村里后不久,他就带领仕家沟村发展丹参种植300余亩、黄芩200余亩,成立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辐射附近两个社区15个村庄贫困户和农户的丹参、黄芩种植销售。

  “我们将合作社收购的贫困户家中丹参、黄芩放到县里‘第一书记’心连心超市进行售卖,省去了市场差价,为贫困户赚取最大利润,目前累计销售2万余元,钱已经全部发到贫困户手中。”鲁守涛介绍。

  有山无水山不活。这些扶贫干部就像大山里的水,如潺潺小溪,静静流入贫困群众的麦田、心田,让生活重新滋润有味。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莒县实现2016年7372户、12180名贫困人口脱贫,2017年5232户、8606名贫困人口脱贫,2018年409户、709名贫困人口脱贫,57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

编辑:刘源成
审核:孙翔宇
统筹: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