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县新闻 > 莒县
我要投稿

峤山镇巧打“三张牌”迎来脱贫春天

发布时间:2018-03-01 08:43:06

  本报记者 黄建玲 通讯员 张文娟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随着春天的悄然而至,莒县峤山镇大穆家村也呈现出盎然生机。扶贫大棚里郁郁葱葱,各类果蔬琳琅满目,村里的种植户在春天里,便已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莒县峤山镇大穆家村是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01户826人,在各项扶贫政策的实施下,大穆家村从完善基础设施着手,以调整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以种养殖、旅游休闲等为特色的支柱产业,打响“基础牌”“特产牌”“旅游牌”,全村面貌一年一变样。
  “基础牌”提升村级脱贫能力
  大穆家村地处峤山镇偏远山区,过去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基础设施较差,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里道路破、房舍破,无活动室、无村民广场。
  在摸清该村的底子后,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按照“单位到村、干部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要求,确保每户贫困户有1名干部帮扶,“一户一策”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径,制定年度目标、阶段计划和帮扶措施。
  对因病、因学、因灾致贫的重点贫困户,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结对帮扶,将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责任书、帮扶责任人帮扶贫困户卡、脱贫责任人帮扶贫困户卡等发放到贫困户家中。
  基础设施建设缺什么、补什么,路、电、水……挂图作战、压实推进。目前,新建、改建、加固塘坝3座,新修村内柏油路1公里,硬化田间生产路2.4千米,新增垃圾投放点2个,自来水入户217户,卫生改厕230户,危房改造1处,村内墙体粉刷6538平方米,有力改善了村内基础设施,优化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与产业培育“强支撑”同步,大穆家村推行基础设施“补短板”、兜底保障“全覆盖”、教育培训“拔穷根”等多种扶贫模式,在青山绿水间生根、开花、结果。
  开展农林技术、养殖技术、农村电商、面点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争取帮扶企业捐资30万元,新建村级幼儿园1所;设立村级“亲情宝”孝心基金,目前有44位老人纳入基金保障范围,每年可增收1320元,实现弘扬孝德文化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
  “特产牌”打开市场走出致富门路
  大穆家村因地制宜,利用特有的地理优势,种植小米、地瓜、花生等农作物,并组织农户散养“小笨鸡”,注册“梁甫山小笨鸡”品牌,成立梁甫山家庭农场,对农副特产进行加工包装,线上线下同时销售,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农场吸纳本村7户贫困户务工,抱团发展,通过种植技术指导、肥料统购、产品统销等形式,帮助贫困户解决无技术、无销路、成本高的问题,为脱贫致富奠定了一条坚实的道路。
  同时,该村积极对接莒县“第一书记”心连心扶贫超市,将扶贫合作社及贫困户家中的小米、花生油、小笨鸡等特产供货上架,产品供不应求。
  “我们的特产质量有保证,每种产品我们都会仔细把关,现在农副特产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贫困户的收入也多了起来。”大穆家村“第一书记”李昆明介绍。
  “旅游牌”描绘致富画卷
  大穆家村紧靠莒县大路、旅游大道,气候适宜,风景优美,有适合发展农村特色旅游和家庭农场的规模土地和山场。该村本着以文为脉,以水为纲,以绿为本的原则,在大穆家村卧牛坡一带发展农村特色旅游产业项目,结合用地的现状特点,运用现代造园手法打造以采摘为特色,集生态、休闲、示范、科普和文化教育五位一体的现代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景观,以820亩经济林果、家庭农场、休闲垂钓园、“老家”油坊、“梁甫山小笨鸡”养殖农场、农村淘宝等项目和农产品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该项目争取省特色产业基金100万元,市县整合资金50万元,“第一书记”资金30万元,共180万元,运用“党支部+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项目运营后向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提供15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1100元。2017年该项目收益10万元,70%的收益用于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59人, 均年增收1186元。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出的是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夯实的是百姓富与生态美同频共振的基石。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大穆家村正在迎来美好的春天。

编辑:李正秀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