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头条
我要投稿

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 明晰高质量发展的日照路径

发布时间:2018-03-30 08:38:40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实现高质量发展·日照怎么干”专题访谈(三)

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 明晰高质量发展的日照路径

  本期主题:新目标 新思路 新征程(下)

  统筹策划 刘新英 采写/本报记者 孟祥燕 秦钊 王霞
  核心阅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紧扣发展的脉搏,日照不断深化着对自身市情的精准把握,思考着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变局之路。在这城市发展的关键节点,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提出,要长期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富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五大战略并在实践中再深化再完善,丰富内涵、明确抓手,按照工程化、项目化的要求,每年确定具体的项目,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敲。
  ——任何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都是立足实际、顺应大势的科学判断。我市进一步实施“五大战略”,并在实践中再深化、再完善,实质上是对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问卷的“日照作答”。这一深化和完善的过程,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新境界,意义重大而深远。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是发展动能转换的重要目标,要通过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使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层次和质量效益明显提升,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双赢”的动能转换之路。
  ——紧盯弱项找到差距,才能精准发力补短板;瞄准长处扬优成势,才能让发展的步子迈的更大。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发挥利用好人才的最核心资源作用,才能成功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为高质量发展厚植根基、注入动力。
  本期邀请日照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郭长海,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田涛,市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张显文三位嘉宾,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一、三、五”总体发展战略,长期坚持五大战略等内容展开访谈,敬请关注。

  日照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郭长海——深入实施“五大战略” 创造日照人民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孟祥燕

郭长海.jpg

  记者:在全市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五大战略”完全符合党的十九大精神,符合日照实际,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再深化、再完善。请问,深化和完善后的“五大战略”有什么特点?对当下及今后的日照而言,有着怎样重要意义?
  郭长海:深化和完善后的“五大战略”,主要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体现了工作的连续性。“五大战略”的新定位具有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鲜明时代特点,这是政治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二是务实性。我市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大专项”“五大行动”,都是符合日照实际的务实之举。三是创新性。“五大战略”贯穿了创新引领的理念,推出了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等一系列与新经济相适应的创新之举。四是时代性。“五大战略”立足市情,体现中央、省里精神,着眼大势,把握规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实践证明,实施“五大战略”,完全符合党的十九大精神,符合日照实际,并取得了明显成效。齐家滨同志强调,必须长期坚持“五大战略”,并在实践中不断再深化、再完善,这一思想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新境界,意义重大而深远。首先,传递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并力行的“功成不必在我”的宽广胸怀和价值理念。其次,有利于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体现了对日照事业过去、现实和未来的历史担当。第三,引领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强调要在实践中再深化、再完善,这是认识论在实践中的充分运用,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之举、时代之行。第四,承载了以人民为中心、对日照人民负责的为民情怀。实施“五大战略”成效明显,得到全市人民的认可和称赞,人民认可、高兴、满意是最好的评判标准。因此,长期坚持“五大战略”也就在情理之中。我们坚信,只要坚持发扬“干字当头、实字托底、好字优先”的务实发展之风,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创新为导向、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打赢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这场硬仗,谱写日照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记者:“旅游富市”战略是新旧动能转换的突破口,您认为要推动我市旅游业实现由传统、低质旅游向优质旅游、精品旅游的嬗变,我们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破解?
  郭长海:我市旅游业实现由传统、低质旅游向优质旅游、精品旅游的嬗变,要着力实现“六转”:一要向发展旅游就是促发展、惠民生的理念转。二要向打造新业态、特色品牌上转,让日照新奇特的旅游项目亮起来。着力发展海洋旅游、康养旅游和海滨度假、邮轮游艇、海上牧场、海岛垂钓等海洋旅游新业态,同时发展好“海滨山岳行”等体育旅游。三要向大数据、智能化全域旅游上转,打造“城乡一体、全域旅游、数据运营、智能调控”的旅游新模式,形成覆盖城乡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四要向人性化优质服务上转,为游客提供最佳服务。五要向调控有力的体制机制上转,推动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六要向开展文明旅游系列活动上转,在全市形成“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行动自觉,使旅游业成为提升人民群众品质生活的幸福产业。
  记者: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背景下,如何推进文化、体育、旅游三者的深度融合?
  郭长海:推进文化、体育、旅游三者深度融合,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极。如北京的“水立方”里有体育赛事、有文艺演出,游人如织。“文体旅”三者深度融合要做到“六个强化”:一是强化三者深度融合的倍增效应理念。形成“1+1+1>3”的递进倍增效应,让“文体旅”三者的内在优势要素在融合中放大效应。二是强化规划先行与典型示范引领。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对全市城乡“文体旅”要素现状进行调研,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点线结合、远近衔接的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并注重抓一批成熟的、有潜力的示范点进行培育、引领。三是强化“文体旅+互联网+N”的市场化运作探索。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对日照城乡“文体旅”优势进行统筹有效运作,促进三者的深度融合。四是强化“文体旅”内容与形式融合时间节点的分析研判和策划推动。特别是运用体育大赛、节庆文化、旅游景点大活动等“内容为王”的形式反映。五是强化组织推动体系建设和策划宣传力度提升。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资跟进、市场运作”的组织推动体系,进一步提升日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六是强化投融资等政策支撑体系建设。要运用投资、融资、人才等若干优惠政策,培植壮大“文体旅”融合的示范点,使其进一步做大做强。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田涛——走生态好产业兴的动能转换之路

  本报记者 秦钊

田涛.jpg

  记者:当前,日照和周边的发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代要求我们必须顺势应时、直面挑战,您如何解读“五大战略”新的时代内涵?有人说,“生态立市”战略是“两山”论在日照的具体实践,对此您怎么看?
  田涛:恢弘具体而又相互联系的“五大战略”,直指日照的优势所在、短板所限、发展所需、群众所盼。在“五大战略”中,“生态立市”是管总、管方向的战略,统领“工业强市”“旅游富市”两大发展支柱,保证日照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这充分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先发展的理念,是“两山”论在日照的具体实践。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突出强调“生态立市”的战略定位,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是发展动能转换的重要目标,要通过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使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大气、水、土壤质量显著改善,让人民群众生活在更加优美宜居的环境之中;另一方面,实施“生态立市”,也是推动发展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要通过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管、生态环境补偿等制度机制,使日照发展真正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确保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生态立市”战略实施以来,我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2017年我市空气优良率提升幅度居全省首位。但是,另一些不争的事实也摆在面前,我市PM2.5、PM10指标距离达标还有很大差距。全市万元增加值能耗为2.24吨标煤,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5倍,治污减排任务艰巨。就是说,虽然我市仍处在全省大气质量的“第一方阵”,但基本上是“吊尾”的位置,一不小心就可能被甩出“头阵”。
  记者:您刚刚提到,2017年我市万元增加值能耗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5倍,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当务之急,需要做出哪些调整?
  田涛: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我市产业结构偏重,是基于自身条件的发展路径选择,有其一定的现实性和合理性。单就某一项产业而言,“高耗能”并不等同于“旧动能”。钢铁、化工、电力这些“大块头”,他们的基本属性就是高耗能。如正在建设中的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就是我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的一个重大布局,是新动能的“领军产业”。所以,“重”本身并不代表我们的产业结构就出了大问题,我们大可不必谈“重”色变,关键是要“重而特、重而优、重而安全、重而生态环保、重而附加值高”。就像一个体重很大的人,可能是一个不健康的大胖子,也可能是一个重量级的拳击冠军。
  另一方面,这个高能耗、高排放的指标里,也包含着大量低端、落后、无效的产能,这些是严重威胁可持续发展的“肌瘤”和生态环境的“杀手”,我们必须痛下决心,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在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产业层次和质量效益上有新的突破。
  这方面的工作有两大着力点:一是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下决心淘汰低端无效产能,让老树发新芽、开新花;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记者:工业需要创新发展,对外开放同样也需要。我市具有港口和“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主要节点城市的突出优势,这对“开放活市”战略的推进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田涛:关于港口优势发挥得不充分,我理解,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对外通航合作的层次规模不够,日照港目前开通的集装箱航线仅有25条内贸航线、5条外贸航线,而青岛港集装箱内外航线有160多条。港口泊位能力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市港口煤炭泊位很多,但矿石、粮食、集装箱等大型专业化泊位明显不足。港产城海融合发展不充分,利用港口发展带动产业集聚、城市建设、海洋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和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掘出来。港口物流业发展滞后,贸易、金融、信息等高端物流业尚未形成体系。从更深层面分析,我们借助港口扩大全方位开放的思想不够解放,站位不够高,在融入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上很多文章没有做足。
  正是基于对以上差距的清醒认识,齐家滨同志强调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提升港口的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完善“海陆空地”四维立体、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三是加强载体平台建设。
  提升港口龙头带动作用,重点要在港口发展战略谋划上提高站位,放眼世界,主动“走出去”拓展发展新空间,着力打造“一带一路”综合性枢纽港;同时要更加主动、深入地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在“港产城海”融合发展中唱主角、挑大梁。完善“海陆空地”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重点要加快空港口岸开放,开辟新的国内乃至国际航线;配合建好青日连铁路和鲁南高铁等,尽快跨入“高铁时代”。加强载体平台建设,重点要实施好园区提升专项行动,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并力求在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建设上有新的突破。以上这些工作抓准了、落实了,相信港口的龙头带动作用会有一个质的提升,我市对外开放将呈现出崭新局面。

  市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张显文——借势发力抢占发展制高点

  本报记者 王霞

张显文.jpg

  记者:生态是日照最突出的优势,“生态立市”战略为日照发展装上了绿色“引擎”。您认为,在擦亮“生态日照”金字招牌的基础上,如何发挥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撑作用,实现“生态生财”?
  张显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生动诠释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深刻道理。我市大力实施的“生态立市”战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接下来,就是要在继续擦亮“生态日照”金字招牌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生财”。
  我认为,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还需要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实现两者间的转化,关键在人、在思路、在实干。很显然: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特别是人才、资本)的吸引力就越强。
  在全国各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例证很多。如,浙江省的丽水市、安吉县,江苏南京市的高淳区,都从生态中生了财,是“两山论”的实践典范。就我市而言,需要建立一系列机制,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一是理念创新机制,应不断强化生态产品价值理念,既注重创建生态产品,又注重培育生态产业,并把这种理念体现到具体工作中;二是政府主导机制。通过调控、引导、治理等措施,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做好包装、宣传、推介等工作,为两者间转化创造条件;三是市场引导机制。充分利用资本的逐利性特征,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催生产业形成,发挥好“无形之手”在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记者: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兴产业、新增长点、新动能,日照需做好哪些工作?
  张显文:新兴产业,是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主要是指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等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
  从纵向看,我市新兴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有些领域还取得技术优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概括起来有以下突出问题:整体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间缺乏协作,配套能力差。人才支撑脆弱。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是加快我市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方面。应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应通过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力,也为外来新兴产业项目提供支持;二是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应尽快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全覆盖,加快培育有发展前景的小微新兴产业企业;三是推进“三招三引”。对新兴产业的细分领域进行梳理,瞄准业内领军企业进行精准招引。推动市内企业与外地龙头企业合资合作,争取设立研发机构或生产基地;四是促进国内外科技交流合作。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加强技术和创新人才引进,鼓励企业开展技术购买、联合研发等方面的合作,在省级以上园区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五是加强创新型产业聚集区建设。根据各经济园区功能定位,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搞好园区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发展一批新兴产业聚集的“园中园”;六是引导和鼓励市属国有企业向新兴产业延伸。充分发挥市属国有企业融资平台等优势,与市内外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企业优势互补。
  记者:人才是第一资源。您认为今后如何克服人才短缺短板,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确保优秀人才,能干事创业的人才留下来?
  张显文:人才是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最核心资源。近年来,我市“人才兴市”战略取得重要进展,但人才短缺和人才流失仍是突出短板。市委、市政府从加快人才政策升级、创新创业平台升级、招引方式升级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而精辟的论述、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从微观层面谈几点认识。
  一是加强人才需求分析。坚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引,用适度超前的眼光,重点围绕全市“一、三、五”总体发展战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现代化海滨城市建设等方面,精准预判人才短缺的层次、结构与数量等,为制定政策和实施招引打好基础;二是着力改善人才工作生活条件。很多中小企业分布于城郊甚至偏远的乡镇,人才短缺问题更为突出。应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力量,尽快改善交通、生活以及娱乐等方面的条件,妥善解决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三是拓宽用人视野,确立“能力导向”和“业绩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倾向,按能力高低、业绩大小来评价人才的价值和作用;四是盘活用好本地人才。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现身说法,吸引更多的人才甚至高端人才到我市贡献才智,达到“以人招人”的效果;五是提高企业负责人的人才意识。企业是用人的主体,能不能引来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企业负责人、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至关重要。应通过培训、媒体宣传等方式,引导企业履行诚实守信原则、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视员工培训、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等,把拴心留人的措施贯彻到基层。

编辑:李正秀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