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我要投稿

慢轮转千年

来源:日照新闻网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慢轮制陶手工技艺”是莒地手工技艺的代表之一,慢轮制陶技艺做出来的陶器是民间广泛使用的手工产品,这项技术出现于新石器中期,距今已有4500余年的历史。

莒县长岭镇石井村的慢轮制陶历史肇始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本地制陶技术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即墨、莱阳传播而来的,一代代长岭劳动人民将这一古老而实用的慢轮制陶技艺传承到今天。

目前,长岭镇熟练掌握慢轮制陶技术的约有20人,但大多已转行从事其他营生,只有史存正和胡善民两位老人坚守着。他们均擅长制作大型器皿和烧窑技艺。

“慢轮制陶手工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传承了古莒陶文化的精华。至今,我们依然可以从慢轮制陶中,窥探出莒文化的雍容、端庄和古朴。

“只要有样品,我都能照着做出来”

隆冬时节,记者走进史存正老人的家里,在一间房子里摆满了大小不同的缸以及造型复古的壶和茶盘。85岁的史存正指着这些陶坯,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起了它们的用途。“这个水壶是装水喝的,出门挂到小车子上,方便在路上喝水;这个盛酒好,这是茶盘子……”

制作陶坯是个手艺活,史存正使用的工具是一种慢轮陶车,这种慢轮陶车全部使用木头做成,没有任何电气化的操作,制作陶器的时候,陶车的转台全靠脚踢着转,随着转台旋转,手在泥坯上塑出想要的形状。除了工具不同,史存正所做的陶制品使用的材料也和常见的黑陶等不一样。

“我们这个见火就炸,得慢慢来,因为快了撑不住形,就会失败。”史存正说,如果做个大缸,就得晒晒再整整,撑住劲,大缸得三回才能撑住,离了太阳不行,离了阴凉也不行。

史存正家院子里的一个小凉棚就是他做陶坯的地方,一有空他就会在这里做上几个,普通的泥巴在他的手中很轻松地被塑成各种不同的陶坯。

  在制陶的过程中,史存正用的都是古朴的工具,基本全靠一双手来把握。史存正的技艺就在多年的积累打磨下变得非常娴熟,能够做很多不同类型的陶制品,“只要给我个样品,我都能照着做出来。”史存正对自己的手艺颇为自信。

“希望有人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史存正告诉记者,他十几岁时便学习这项制陶技术,当时正是慢轮制陶比较繁荣的时期,家家户户都用,所以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也很多。“几十年来,同样的一个大缸由之前的8元钱涨到了现在的200元,销路还是有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陶制品逐渐被一些瓷器、不锈钢或塑料器具代替,需求量下降,所以从事这个行当的人越来越少。”

做一件陶器,从准备材料到做陶坯再到烧窑,所有的工序都由史存正一个人完成,一窑下来前前后后得用两个多月的时间。繁琐的工序让史存正不得不减少了制作数量,虽然用的人少了,但是史存正烧出来的成品却不愁卖,经常有人多番打听找到他购买。

由于年事已高,史存正做这个已经感到力不从心,但是因为没人愿意继承这门手艺,眼看着自己从事了几十年的老手艺面临无法传承的问题,让他倍感无奈。

“现在年纪大了,一年只能烧一到两窑,年轻人又不愿意学。”手艺如何传下去,成了史存正的一块心病,“希望能有人继承,把这门手艺传下去,失传了可惜啊!”(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辉/文 特约记者 陈光金/图)


编辑:彭婷
审核:谢岩
统筹:刘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