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我要投稿

刘加平:日照籍特贴专家的军旅传奇

发布时间:2019-02-11 16:06:37

  本报记者 陈潇
  2 0 1 9年1月2 5日,北京。
  陆军举行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颁奖仪式,日照籍士官刘加平登上陆军最高荣誉殿堂。
  陆军评委会授予他的颁奖词这样写道:
  胸怀打赢信念,矢志强军精武,书写从普通一兵到装备神医的士兵突击;瞄准未来战场,潜心革新攻关,创造从基层草根到电抗专家的军旅传奇。巍巍昆仑印刻你攀登的足迹,不朽胡杨见证你拼搏的身影。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士兵专家,入伍时,只有初中文化。
  这个春节,刘加平依然在部队中度过。春节前夕,记者对远在新疆的刘加平进行了连线专访。
  【人物档案】
  刘加平,山东日照人,1979年10月出生,1995年12月入伍,新疆军区某旅技师、二级军士长。
  先后两次在全军比武竞赛中夺得金牌,5次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两次受邀参加陆军某类信息化装备定购评审会并担任专家评审组副组长,被誉为“士兵专家”“装备神医”。先后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优秀士官”“自治区敬业奉献道德模范”“陆军优秀共产党员”“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等。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雪域——冰峰下的秘密与荣光
  新疆,博格达峰。
  这里是天山山脉东段最高峰,海拔5445米。
  一支特殊的小分队隐藏于苍茫雪域间,他们的任务,是完成在极寒条件下一套数据传输系统实战应用验证。
  “报告站长,发现空中目标!”
  “迅速录取共享!”
  “报告,干扰释放成功!”
  ……
  迷彩头盔下,一双专注的眼眸紧紧盯着显示屏,沉稳的声音,透过电台发出一条条指令……
  把抄码电传变成一键式转换,是刘加平的妙招。
  他整合不同类型装备,开发出简易实用的“数字万能箱”,实现了信息获取与共享毫秒级链接,将部队实施电磁“软杀伤”时间提前了30秒!
  信息化时代,慢敌一秒,则可能满盘皆输。
  30秒的差异,无异于天渊之别。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特贴专家更不是一日练成的。从一名普通士兵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电抗专家,刘加平整整用了24年。
  24年军旅生涯,他将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祖国西北的这片土地,将所有的汗水与智慧倾注于打造电磁利剑、制胜信息疆场的强军信念里。
  24年来,他熟练掌握20余种信息化装备操作维修,参与攻关的9项科研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两次斩获全军比武竞赛金牌,5次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他是“装备神医”“全军爱军精武标兵”……他是刘加平。
  1995年,不满18岁的刘加平初中刚毕业,就报名参军入了伍。
  “在部队,我第一次见到电脑,看到键盘在手指的敲击下,一个个汉字显现在屏幕上。那一刻,我对这个机器深深地着了迷,暗下决心一定要掌握计算机技术。从那时起,我与这些电子元器件的缘分就注定了。”
  冬日的北疆,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凌晨一两点,其他战士们早已入睡,只有微机室还亮着灯,那是刘加平在苦练五笔输入法。
  2000年7月,刚从士官学校程控专业毕业的刘加平被分配到所在单位从事信息化装备维修。
  面对专业不对口和陌生的岗位,他一时感到不知所措。然而,一次尴尬的遭遇,让刘加平彻底不再迷茫。
  演习,如同实战。
  2001年,在一次军事演习中,一台正在实施电子干扰的装备突然发生故障。
  “我硬着头皮打开机柜。看到一排排的电路板和一串串的元器件,一下子傻了眼,不知从何下手。最终,这台装备只能退出演习,我和其他战士们一起把装备驶离演习场,将故障模块送回厂家处理。
  “当时我就想,如果在打仗,还能返厂吗?信息化时代,慢敌一秒,就可能满盘皆输。在基层部队,时间和效率就是生命。”
  走下演习场,刘加平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装备维修这道难关!
  他自费购买了《电子电路百科全书》《通信原理》《装备维修原理》等30余本专业书籍,电子移动、电流形成、晶体管电子线路等成了他天天琢磨的内容。
  仅半年时间,刘加平就拆解了上千个装备器件,测试熟记上万个元器件参数,熟悉掌握了十余本信息化装备电路图。
  两年后,他已成为部队有名的业务尖子。
  有一次,刘加平所在的部队列装了某型装备,出于保密原因,厂家没有提供图纸。他硬是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测试了所有电路和元器件,绘制出了整个装备电路图。
  此后,该型装备凡有故障,他都“手到病除”。
  “刘班长的钻劲儿,是出了名的!”谈及当年备战全军比武的经历,工程师程立博记忆犹新。
  2009年5月,程立博和刘加平一同参加全军专业技能比武竞赛。主办方安排了一周集训,其他选手参加集训只带了几件衣服和生活用品,而刘加平带的却是满满一箱子学习资料、装备图纸和问题清单。
  赛前一周的集训课堂上,他一连串的提问难住了教员,让教员们应接不暇。最后,教学协调组特意增加了半天时间,几个教员共同回答他的问题。
  竞赛中,刘加平凭借丰厚的经验和过硬的技能,一路过关斩将,以理论成绩满分,排障比第二名快一半时间的绝对优势,夺得某型装备维修项目金牌。就连在场的评委都不禁感叹:“这个士官了不起!”
  如今,刘加平早已成为部队里的“装备好医生”。
  在部队,他如胡杨汲水般深深扎根,汲取着现代化军事科技知识。
  茫茫雪域,也许会暂时遮蔽前进的足迹,但不会遮住属于军人的信仰与荣光。
  冰峰、荒原、沙漠……无论身在哪里,哪怕是人们眼中生命的禁区,亦是战士们驰骋的疆场。
  精武——电抗专家的执着与守望
  大漠戈壁,烈日炎炎。
  仲夏时节,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拉动演练在西北某地域打响。作为新疆军区某旅军衔最高的战士,刘加平一如既往地手提工具箱,不停地穿梭在各个装备车之间。
  未来战场,信息制胜。
  如果说,信息装备是直刺敌人心脏的“电磁利剑”,那么装备的维护者就是这把利剑的打磨者。
  2014年驻训期间,单位官兵反映,某型信息化装备存在电磁环境逼真度不够、受季节变化影响大、频繁实装操作易导致装备故障率高等问题,希望能够研发出一套实战化的模拟训练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说干就干!
  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刘加平申报了某型信息化装备综合训练系统的科研项目。他和战友李正友、程立博着手成立了三人研制小组。
  一年时间里,他们先后制定了十余套研制方案,千余次进行完善。最终,通过多语言混合编程技术,成功研制了一套具有实装逼真模拟操作、训练、考核和教学等功能的系统,攻克了难题。
  2015年12月,在军事科技成果鉴定会上,他们的项目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最终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并推广应用。
  2018年4月,负责某类装备生产的科研所到部队例行巡检,面对7台出了故障的某型信息化装备,厂家工程师作出返厂更换电路板的决定,没想到被倔强的刘加平挡住了。
  刘加平敢挡,有他的理由———换一块电路板,少则几千,多则好几万。且返厂换板来回至少要两三个月时间,部队马上驻训演习怎么办?面对厂家不看好的眼光,他毅然一头钻进了狭小的装备车。
  两天过后,刘加平终于查出了其中6台装备的故障原因。通过更换几个元器件,便解决了问题。
  面对“起死回生”的装备,厂家工程师竖起大拇指告诉旅领导,“如果每个部队都有刘加平这样优秀的人才,我们以后都不需要来了!”。
  36本笔记本、60余万字的工作笔记,积累了近10G的电子维修资料,掌握维修10余型装备的技术,带领专业骨干共维修装备两千余台次,多次完成大型军事演习中的装备技术保障任务……在大家眼中,刘加平获得“全军爱军精武标兵”的荣誉实至名归。
  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这些年,刘加平凭着过硬的维修本领,已为部队节约装备维修经费上千万元。
  从一个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初中生,到成长为一名部队里的革新标兵。24年来,刘加平向着强军梦实现一次又一次跨越,成为“电磁利剑”的打磨者。
  一路走来,刘加平的脚步始终坚定如初。惟有身后那深深的足迹,见证了他的汗水与不易,也见证了他如何踏上军事信息化的征途,走出一名信息尖兵的精武之路。
  逐梦———“中国梦,我的强军梦”
  “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装备和后勤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是打赢现代战争的重要条件。习近平主席一直关心着人民军队的现代化进程。十八大后,伴随着强国强军的伟大号令,在我心里,强军报国的信念从未如现在这般清晰而坚定。”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
  强军思想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刘加平的军旅之路。
  2018年,中国陆军某领域新型装备设计方案评审会在北京召开。
  这是一个决定下步多种信息化装备列装生产的重要会议;这是一个大校、上校专家满座,却仅有一名士官代表参加的会议。
  这名肩扛二级军士长军衔的士官,就是新疆军区某旅技师刘加平。
  此时,他结合练兵备战实践经验大胆提出“增加电缆航空插头和射频插头固定装置”“配备维修转接板”等多条合理化建议,受到厂家和与会代表的高度肯定。主办方决定,增补其为专家评审组副组长,并将参与下一阶段装备定型采购评审。
  强军目标引领下,一名基层士官的创新舞台有多大?刘加平的一次次实践跨越,堪称是对创新含义和强军担当的完美注脚。
  多年来,他一边维修装备,一边研究装备革新,先后收集各类环境下通信装备技术参数10余万条,提出革新建议60余条,参与完成10项科研项目,9项革新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旅里专门为他设立了“刘加平工作室”。
  2011年,有地方公司给即将服役期满的刘加平递来橄榄枝,工资是他在部队的3倍,他却选择了留队。
  2015年底,又有多家地方科研企业高薪聘请,月薪高达3万,刘加平依然没有动摇。
  有人问刘加平,为什么这么傻?他说,“做人不能忘本,要懂得感恩。我从一个初中毕业的农村青年成长到今天,都是党培养的,只要部队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多年的维修经历,让刘加平认识到人才的宝贵。日常工作中,特别注重对维修人才的培养。
  “如果仅靠我一个人,纵然浑身是铁,又能打几根钉子?我多带出一些徒弟来,大家共同努力,提高装备性能,我们的强军梦就能更快实现,我们的人生才更有价值。”
  刘加平把自己的维修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了新入伍的战士们。
  “以前是块铁,现在是块钢。”这是刘加平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身边人的期待。
  “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和强军梦,就一定能干出名堂来!中国梦、强军梦为每个军人指明了奋斗的目标和方向,也为我们实现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化集成电路也越来越精密。
  一块巴掌大的电路板上,往往有成百上千个元器件。由于长时间盯着细微的元器件,刘加平的视力不断下降,从1.5下降到了0.5。因常年加班,匍匐案头,又导致胸椎错位。但痴迷技术的他,却并不在意。
  “对我来说,做自己喜欢的事,虽累却快乐着。”刘加平笑着说。
  光阴荏苒,军旅生活在日复一日的操练和日升月落中滑过,刘加平也成了许多人口中的“刘班长”。
  变的,是军衔与年龄,是随着岁月沉淀而愈发精湛的专业技能;不变的,是军人的本色。
  日照——黄海畔的乡韵与乡愁
  黄海之滨,日照。
  这里是刘加平的故乡。
  “我的老家,在日照后村镇陈家沟村。记得小时候,每逢夏天的夜晚,一家人都会坐在院子里的老树下乘凉。那时候爷爷经常会给我讲一些抗日的故事,鼓励我长大后从军报国。也是从那时起,一颗红色的种子就被种在了我的心底,慢慢生根、发芽。在我心中,解放军战士的形象特别高大,我崇拜英雄,参军对我而言,代表着无上的荣光,也是我从小到大的梦想。”
  “前天是腊月二十七,我小时候最盼着这一天。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爷爷都会带着我去赶年集、买年货,当然,对小时候的我来说,最高兴的还是买鞭炮。儿时春节里的红色焰火和爆竹声,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是印象里童年故乡最鲜明的色彩与回忆。”
  2004年,刘加平与新疆姑娘俞洁喜结连理。
  结婚次日,他接到通知:部队整建制赴野外演训,接受考核评估。
  军令如山!当时已是技术骨干的他立即回到部队,性格敦厚的俞洁却从未因此事而责怪过丈夫。
  在妻子的眼中,他是一个给儿子讲作业题特别认真的好父亲,是对老人特别孝顺的好儿子,更是对自己体贴周到的好丈夫。
  “家乡给我的印象是山美、水美、人更美。这里的人民格外淳朴、勤劳、善良。看到日照的发展日新月异,心里很为家乡高兴。特别是最近几年,咱们日照相继通了飞机和高铁,我们这些在外的游子回家更方便了。”
  刘加平是家中独子。远在新疆的儿子一直是父母心中最深的牵挂,父母,亦是刘加平心中最深的思念。
  “上次回乡探亲,还是2017年10月,至今又有一年多没见着父母了。如今,父亲年近古稀,母亲也过花甲之年,不知他们有没有好好照顾自己。我最大的愧疚,就是不能常常陪在他们身边……”
  一身军装,承载着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保家卫国,守土护疆,如何不负祖国,不负双亲?
  血汗所卫者,皆是“家国”二字。国安,家宁。家与国,从来不可分。
  从黄海之滨,到巍巍昆仑。万水行过,千山踏遍,对刘加平来说,心底最柔软的惦念,永远是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和故乡的人。
  “新的一年,我将牢记习主席训令,全身心地投入到练兵备战中去,砥砺创新,在强军路上为‘电磁利剑’保驾护航。我会把千丝万缕的乡愁埋在心底,只要部队需要我,将继续为中华民族的强军梦、中国梦奉献自己的一切!”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若有一天离开部队,我会回到黄海畔,回到心心念念的故乡,将心中的乡情与赤诚,回馈于这片养育了我的黄土地……”

编辑:李正秀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