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我要投稿

姜太公里籍再考证(张凯飞)

发布时间:2019-01-04 09:01:18

  太公先祖炎帝迁徙日照考
  《左传·昭公十七年》杜注:“炎帝神农氏,姜氏之祖也。”姜太公为炎帝神农氏54世孙,伯夷36世孙。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据史学家杨鲁昌先生《中华七千年》考古考证:“炎帝部落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先后有两支部族成员迁徙日照地区。一支是由河南莪沟遗址到山东贾柏遗址,再到山东大汶口遗址,经过江苏大墩子遗址、江苏大村遗址,到达日照地区的徐家村遗址。”(2005年,中美联合考古调查队曾在日照徐家村东部采集到15件石器,包括磨石3件,石凿1件,石铲和石斧各1件等;采集陶纺轮1件,上有复杂精美的纹样,为以往同期遗址所未见。”“从出土器物特征、纹饰分析,遗址年代为大汶口文化早期。”)
另一支部族,由江苏花厅遗址,经由山东鲁家口遗址,到达日照地区呈子遗址、两城遗址,最终炎帝在两城遗址“建都”。
  对比江苏大村遗址和日照徐家村遗址的出土遗存,石斧、石锛、磨石、陶鼎、陶罐、陶纺轮等,“有着诸多的相同、相近之处,时间上也吻合”“两者有着前后的传承关系,故我们认定:炎帝部落在大汶口文化早期,自连云港大村遗址迁徙到日照南部的徐家村遗址,与伏羲部落实现了融合……”
  而证明炎帝神农向东海方向迁徙的另一历史证据是,炎帝女儿溺死东海,化为精卫鸟衔木石以填东海,固有后世“精卫填海”神话传说。《山海经·北次三经》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也就是说,炎帝之女女娃是在今日照地区的东海溺水而亡的。
  另外,从炎帝建都称王后,其管洽地域多种资料印证东至旸谷(日照。关于旸谷地望,方辉教授考证:“可以说,如果在青州范围内寻找嵎夷、旸谷,没有再比日照地区更为合适的区域了。”)。《路史·卷十二》:“(炎帝)南交(趾)北幽(都),(西)三危(东)旸谷。”《淮南子·主术训》:“(神农氏)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
  炎帝,是重视生产、关心民生、品行高尚的领导者,炎帝始作耒(lei)耜(si),教民耕种;耕田为土,凿地为井;正节气,产历日;亲尝百草,发明医药;治麻为布,创制衣裳;日中为市,倡导贸易;削桐结丝,制作乐器;治木为弧矢,创造武器;“教之桑麻”“耕而作陶”;制灶作具,以利民用。他无疑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开创者,亲手缔造了中华古国的文明。因他“始教天下种谷”“教耕生谷,以致民利”,故后世尊他为神农。
  由于神农氏的发明的倡导,姜姓族开始从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转入定居耕种的农业生活。尽管炎帝部落因为部族之间的争斗多次迁徙,但是作为炎帝之后,相当一部分不乐意游走的群落稳定下来,过着农耕渔猎的生活。《姜氏家族简介》中记录了这一历史:“先秦时期,姜姓活动的地区主要是甘肃和山东。”
  以上从几个方面历史资料及考古论证,姜子牙的先祖炎帝迁徙地之一为今日照沿海地区,并有炎帝一支长久留存日照地区繁衍生息。根据炎帝世系,伯夷是炎帝十五世孙,其生存年代佐禹的活动区域就是日照地区。引证史料如下:
  【炎帝的世系】。据《礼记·祭法》疏引《春秋命历序》日:“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八世所传,《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系》载:“神农氏在一百二十年而崩。炎帝神农氏,名石年传说在位140年(约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说在位120年,卒葬湖南茶陵(今酃县塘田乡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80年(公元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前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长,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轩辕即黄帝,姓有熊氏。(所谓榆罔弟困辕,只是表明炎帝、贡帝二族本是兄弟胞族,或有婚姻、血缘关系的两个部族。)
  第九世,名器,榆罔(wang)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在今湖南)。
  第十一世,名术器,祝融子。
  第十二世,名勾龙,术器子。
  第十三世,名共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贤人,佐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为吕侯,是即吕氏得姓之始。姜太公吕尚,即其后。
  【伯夷“受封”日照考证】
  《史记·五帝本纪》(摘录):“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为秩宗,夙夜维敬……”
  帝尧管洽区域《墨子·节用中》:“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北较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东至日所出,指“日出曙光先照”的日照地区(上述已对旸谷为日照天台山做了考证)。

  由上文可见,伯夷为舜帝身边股肱要臣,必然供职于“都城”尧王城遗址(即今日照地区)。据史料和考古考证:尧舜禹三代帝王的都城都在日照尧王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史记·周本纪》记载;正义《括地志》云:“自禹至太康与唐尧、虞舜皆不易都城。”
  据上《伯夷家族》记载:
  “……炎帝始至十五世孙伯夷,辅尧、舜、禹帝,掌四岳、典三礼、为秩宗;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号吕侯,以为股肱心膂(lu)之重臣,受封于吕,曰吕国『莒国(又名吕国,是伯夷的分封国,属于现在的山东省日照市)的附属国。』。本为姜姓,后世从其封姓,以铭记吕国及伯夷功,故曰吕氏。伯夷为吕氏开姓始祖也。”
  据《伯夷家族》【子孙】史料记载:
  “伯夷的子孙以吕为氏,遂被尊为吕姓始祖。他的子孙中,最著名的是姜太公,姓姜或吕氏,名望、尚,字子牙,号飞熊,炎帝神农氏51世孙,伯夷36世孙。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己酉年八月初三日出生于今山东省日照市;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陵冢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距离文王陵1公里。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姜太公祠内设有衣冠冢。”
  从上述历史考证记载,姜太公先祖炎帝迁徙东海之滨(今日照)、其十五世孙伯夷“封官”于日照,佐禹治水有功“封地”于日照是确切的历史史实。伯夷家族后代在日照(吕国)繁衍生息,直到公元前827年至公元前781年周宣王时期,“为经营南蛮,镇压楚熊,遂迁吕国于河南宛地,今南阳之地也,以镇南方。”
  因此,作为伟人姜太公诞辰之年(公元前1211年),正是吕国在日照地区强盛的龙山文化后期,这跟考证姜氏家族迁徙地望、历史时期是相吻合的,是完全符合吕氏宗族生息大背景时空逻辑关系的。
  【姜太公出生地社会背景考】
  中美联合考古队对日照地区龙山文化时期做了十余年大量考古考证。距太公出生地(冯家沟附近)南五公里是国家重点保护遗址“东海峪遗址”。该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已经熟练运用了“轮制”技术,工艺之精湛高超,杯体壁薄之处不足0.3毫米,令现代制陶业为之汗颜,成为国家珍贵200件文物之一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冯家沟西南二十公里有最大的都城国家重点保护遗址尧王城遗址。作为一处由大汶口文化过渡到龙山文化的龙山文化遗址,是一个较早发展起来的部落,是一个相当大的“原始城市”,也是尧王城龙山古国的“都城”。
  姜太公出生地北二十公里有“亚洲最大的城市”国家重点保护遗址两城遗址。该遗址挖掘出的猪骨架、牛角,在其他遗址中是很少见的,说明当时家养动物的驯化程度很高。发现大量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农作物粮食和野生植物的果实,证明龙山时代的鲁东南地区是旱涝保收的农作区。
  对两城所征集的烤箅进行化验得知,龙山时代的两城地区人们摄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鱼类。这一点也为日照地区许多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大量鱼骨、鱼刺所证明。获取鱼类食物资源的方式,除了殷实人家用网具,最多的海边渔人就是用垂钓方式,很自然姜太公正是生活成长在这种环境之下,垂钓是其选择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从整体上,作为龙山文化时期东夷文化中心的日照,生产技术先进、生产资料丰富、文化发达,滋养成就了姜太公成为一名千古奇才,符合历史逻辑背景。(张凯飞)

编辑: 万德方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