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我要投稿

卢翠秀:“本色精神”历久弥新

发布时间:2018-09-25 08:17:20

  1946年,卢翠秀17岁。
  在莒县革命形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她剪着齐耳短发,推石碾、纳军鞋、送军火……面对斑驳土墙上的一面鲜红党旗,她心潮澎湃举起了自己的右拳!
  1983年,卢翠秀54岁。
  本可从村党支部副书记岗位上退休的她,又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架桥、辟路、治水,让山村巨变!
  2018年,卢翠秀89岁。
  仰望连绵的群山,她围着头巾,迈开脚步,走上山路,遥望梯田,查看塘坝,继续践行庄严的入党承诺。
  在我市,有一个红色群落——“莒县建国前老党员”。他们有着坚定的信仰,“本色精神”历久弥新,一如初心。
  卢翠秀,是这个红色群体中的一员。踏出一路光荣岁月的她,满脸的皱纹已与莒县龙山镇杨家沟村的山川河流连在一起,在日照大地上演绎着“本色”的传奇。
“是党的人,就要跟党走,听党的话!”
  1983年,以极高威望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时,卢翠秀收到了很多亲友的劝说:50多岁啦,该安享晚年了!
  可面对群众的信任,卢翠秀坚定地上任了:“谁让咱是共产党员呢!是党的人,就要跟党走,听党的话!”
  杨家沟是一个距镇驻地12公里、三面环山的穷山村,除了山还是山,山路崎岖,土地贫瘠,树木稀少。104户人家“进出无路”,耕种庄稼要爬山越岭,出村必须翻过一条十几米深的大山沟……当书记、谋发展,绝不只是对党忠诚的问题,必须要有“办法”。
  在娘家就以“能干”著称的卢翠秀,以她朴素的“为民”观,以一个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本能”,带领村民走上了架桥、辟路、治水之路。
  先让父老乡亲走出大山!在卢翠秀的动员下,全村决定集资在大山沟上建一座石桥。
  冬天的架桥工地上,瘦弱的卢翠秀与村民一起抬土筐、垒石头、搬水泥……她是否疲倦,村民们心里再清楚不过。有一次,卢翠秀和几个村民到40公里外的沭河拉砂,返回的路上,雨雪路滑,满载河砂的拖拉机失控翻到路边的河坝里。当卢翠秀被路过的乡亲救出后,她顾不上浑身疼痛与寒冷,一边招喊一边和村民一起跳进刺骨的凉水中,破坝、放水,救出了伤势严重的村民杨白岭和其他人。
  安置好受伤村民后,已近傍晚时分。卢翠秀又匆忙回到工地。看到受伤的卢翠秀踉踉跄跄地走来,村民们知晓情况后,一个个都沉默着更加拼命地干活,没有一个人想要回家吃饭……
  数月后,一桥飞架鸿沟,杨家沟通往山外的“天堑”变为“通途”。杨家沟村从此打开了出山的大门!不少村民喜极而泣!
“只有为群众做些事,群众才能信服共产党。”
  群众最需要解决的事情还有什么?村里没有生产路,村民每天下地干活,需要翻山越岭。
  得修一条环山路!卢翠秀的话,引来的质疑声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片:这可是要在崎岖不平的群山上硬辟出条路啊!就咱村这百十户人家?简直是神话!
  “只有为群众做些事,群众才能信服共产党。咱发扬愚公精神,一段一段地干,一年一年地修,肯定能修好!”卢翠秀在全村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语气坚定。
  宽5米;长,每口人分2米,全村300口人,先修这600米。卢翠秀先给自己家分上任务,带头上山修路。
  “12点吃午饭,下午1点上工,专门有人吹小号提醒大家。”村民们回忆说,那时候全村人就像“上班”一样,到点干活、到点吃饭,老婆孩子齐上阵,很准时,外出走个亲戚都不住宿,得赶回来修路。
  历经两年多的时间,卢翠秀带领杨家沟父老乡亲硬是把近5公里的环山路像彩带一般系在了群山腰间,把连绵山麓的枝繁叶茂和郁郁葱葱串在一起,创造了现代的“愚公移山”神话! 有了生产路,杨家沟村种庄稼就差一个字:水。
  龙山镇是莒县的缺水乡镇之一,但位置最偏远、全部是山岭地的杨家沟村,早已成为“天再旱,不缺水”的传奇村!
  为什么?卢翠秀心里早有一盘“棋”,她知道这盘“棋”应该一步一步地“下”。为了蓄水,卢翠秀先是带领村民遇沟即拦,闸起一个个小水坝。2000年以后则积极争取水利扶持资金,上一些较大的水塘和石拱坝,执著坚持常年“积水”,全村建起环山水池、塘坝、谷坊等小水利设施36处。
  如今,站在环山路的最高点,放眼望去,连绵的群山青翠欲滴,近千亩果园生机盎然,山沟沟里到处都是一汪汪的碧水,映照着白云蓝天……
“当干部要算大账,不能打个人的小九九。”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生活中,卢翠秀始终坚持党员标准和党性追求,形成了“一心向党、公心为民、用心实干、清心律己、热心传承”的“本色精神”,树立起党员的标杆。
  1989年,卢翠秀成为“沂蒙精神”代表人物。1990年,她当选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92年受到党中央主要领导亲切接见。
  头上的“光环”多了,来找卢翠秀办事的人也多了。而她脑子里只知道,作为一名老党员要讲原则,更要以身作则。她总是说:“我不能搞特殊。当干部要算大账,不能打个人的小九九!”
  多年来,卢翠秀没有向组织上伸过手,没有多花、乱花集体的一分钱,没有收人家一次礼,没有为自己谋半点私利。她自己没有什么积蓄,却多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如今,在卢翠秀的带动下,村民瞄准生态农业,实施结构调整,现在有近千亩的地种起了大姜、桃、杏、板栗、梨、樱桃等经济作物,绿化山场2000多亩,养殖牛、羊等牲畜上千头(只),发展个体工商户36户。因为环境好、无污染,村里的小米、地瓜、花生等普通农作物都十分“抢手”,市场价比周边村子出产的高出两毛钱。
  伴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臻完善和村级经济的日益壮大,杨家沟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庄如今已经成为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民人均纯收入逐年提升。
  虽然儿子在城里买了房子让她住,但卢翠秀还是坚持每天都回村里。腿脚有些不便的她,没事时就喜欢拄着拐杖在村里和山上转转,看看村民的地种得咋样,瞅瞅塘坝还牢不牢靠。
  卢翠秀的老房子就在村头。三间草房整洁清爽,一方小院果木飘香。屋内,满墙的奖状、荣誉证书和老照片,仿佛在诉说着一位建国前老党员永远无悔的选择和始终保持的本色。
  卢翠秀简历
  卢翠秀,中楼镇柳黄沟村人。1929年8月生,194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柳黄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家沟村妇代员、杨家沟村党支部副书记,1983年2月起担任杨家沟村党支部书记。1990年作为临沂地区沂蒙精神报告团的五位成员之一,参加全省巡回事迹报告会,同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记者 许静)

编辑:佘宗花
审核:
统筹: